第16頁,共18頁 第一第一 ... 61415161718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51 到 160 共計 176 條
  1. #151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35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很好,我們終於要在『音樂』觀點打架了,摩拳擦掌準備好....... 說誇張一點別擔心!

    我怎麼覺得上述的音樂經歷非常清楚明白啊?就是你比較從音樂『喚起情感共鳴』的角度去『享受』音樂啊!這個是我沒有遇到STSD之前最善長的角度,3B2T與五大後期理論都是我世界首創的.......

    依你謙和與內斂的人格特質,本來就不可能會喜歡貝多芬,那是適合我這種人的音樂。巴哈真的只有神聖性與超越性的情感,從情感角度入真的是只有『廣義教徒』才會熱愛了。

    至於:蕭邦和拉赫曼尼諾夫,再來是德布西、拉威爾,後來才是柴可夫斯基。在這階段停留一兩年之後,突然開始瘋狂的愛上史特拉文斯基、普羅高菲夫、馬勒、以及蕭士塔高維契。...........你敢聽我分析嗎?我會不小心把你心理的深層意識都分析出來喔!.....
    哈哈,不好意思,小弟獻醜了。
    接受教授的分析,是小弟無上的榮幸啊..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當習慣了這種人生百態後,返璞歸真而回到莫札特(音樂!)的單純與無邪,這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了!.....
    不過我忍不住想虧 Richter + Britten 明明是非常不純淨、加料過多的莫札特,聽莫札特你偏偏又要加上一點柴可夫斯基,真是的.......
    小弟個人認為,除非像是馬勒等作曲家,在總譜上有詳細註明表情詮釋,其他的演出,都是作曲家+演奏者的共同創作,很難說出哪位演奏者加料或是扭曲了作曲家的原意。

    小弟知道您覺得Richter不夠優,但小弟就是愛Richter。
    沒辦法,這是最原始的觸動,是無法解釋的。
    此篇文章於 2017-11-04 06:59 PM 被 bchsieh 編輯。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3. #152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蕭邦和拉赫曼尼諾夫就是純粹性感的、浪漫的;德布西就真的充滿愛撫的渴求與滿足;拉威爾有點不好分析、要看曲目;柴可夫斯基與馬勒就是自慰(這不是貶意喔!純粹探討從性驅力角度找到他們符合的方向);史特拉文斯基、普羅高菲夫以及蕭士塔高維契就是衝刺啊~~~~~
    難怪我青春期時比較喜歡蕭邦和柴可夫斯基
    現在也還是喜歡啦,只是不再是用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心情在聽了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5. #153
    註冊日期
    2009-06-13
    文章
    426
    Thanks
    40
    Thanked 875 Times in 261 Posts

    預設

    看到拉赫想起來,之前是不是有誰在問STSD有沒有拉二鋼協??

    Alpha最近還真出了一張,剛到貨還沒上架,想嘗鮮請聯絡BOX.

    不過我個人倒是脫離了迷戀拉赫那濃郁到不行的管絃樂句的年紀.

  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iguma For This Useful Post:


  7. #154
    註冊日期
    2017-03-13
    文章
    78
    Thanks
    22
    Thanked 141 Times in 5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覺得 dearflight 欣賞『音樂(!)』的角度跟我還蠻像的 ,先前完全沒有料到是這種等級的!?真不應該放在這裡..... 所以回應一些比較相同偏好的角度如下:

    大前提是:多半的回應同好都是主張不要把唱片聽到的與現場聽到的互比,那樣容易失去現場之音樂欣賞的樂趣。不過,這種比較是有另一種樂趣的。
    其實我並沒有要刻意的去比唱片好還是現場好。當初會這樣寫,只是發現現場聽得跟唱片差距很大,所以推測原因一是現場反射音和直接音的比例,殘響,讓聲音比較不直接也模糊了,原因二是現場鋼琴的聲音比例小了一些,鋼琴不夠清楚。其實就是一種內心的推論與感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想,因為這個人的確是大師,當天結束的時候,全場應該有一半到七成的人站起來不斷地喊 Bravo,但小弟沒辦法這樣跟著一起來,依舊坐在位子上,跟站起來的人認知差距好像有點大。心裡的想法是,真的有這麼棒嗎? 抱歉我講的這麼直接。所以才會有這麼多感想,延伸到錄音、場地、詮釋。我太太與我同行,她平常不聽古典音樂,她說這個人 93歲可以彈這樣超厲害的,她無法理解我心中的疑惑。不知道哪些站起來喊 Bravo 的人,有多少人也是想說這位大師 93 歲能彈成這樣很厲害。

    不過也同時發現小提琴無法發出像是 CD 那樣直接清楚的聲音,才去爬文提到殘響時間長度問題,才會想說是不是 CD 裡面的小提琴聲音其實現場聽不到的,有時候對樂團錯誤的期待或許不是樂團弦樂部的問題,是場地本來就如此。當然,我也沒辦法去聽每個有名的音樂廳來比較,這就只能當作國家音樂廳的特性了。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首先是,no.23 這種莫札特的基本(標準曲目)竟然沒有唱片?當年philips出大全集真是出起肖的。就算是沒有那麼瞎捧莫札特的法國樂界,這首音樂的演奏版本也是到處都有。沒有這首音樂的唱片,音樂欣賞的深入程度要再加強喔!.....

    而從以上的聽感描述看來,就是鋼琴家退化了嘛!除非『也看到指揮的手勢一直示意第一第二小提琴音量要下來。』這句聽感是唬爛的,否則能注意到這一點的音樂欣賞者,不大可能因為位置的聲音太爛就造成以上誤判。如果上述聽感描述皆無誤,那就是鋼琴家退化無疑。

    說對了!莫札特時代的鋼琴演奏技巧本來就很差,如果先受過現代古典音樂的雙鋼琴曲目洗禮再回頭聽莫札特,不會覺得無趣那才是有鬼.....

    中間恕刪

    所以只要你的聽感沒有唬爛,我看來到是真的聽出莫札特雙鋼琴作品的先天特性了.....

    其實跟板上各位愛樂者相比,我的 CD 算是少的,涉獵的作曲家也少。我聽音樂的方式是一個人安靜坐在位子上專注地聽,沒有辦法當背景音樂,覺得那樣沒有進入音樂,所以同一片聽了幾次,會比較熟悉音樂的架構。我的 Mozart CD很少,Mozart我認真聽過得好像就只有交響曲 no.40 no.41 DG Bohm,聽說他的詮釋也跟大家不一樣,但是我只聽了這一版,蠻喜歡的,就沒有去買別的版本了。也買過 Philip Duo CD Mozart late symphonies, 但是沒有認真。其他比較熟的應該就是豎笛協奏曲,因為 Cpyress 豎笛的聲音很好聽。雷菲布的小星星變奏曲也很好聽。但是一直沒有強烈的動機去聽 Mozart 的音樂,好像其他的作曲家更吸引我。這次聽了 Immerseel 的 youtube,覺得耳目一新,說不定下次會買一下他的演奏。至於 Immerseel 的 K488 and K365,的確是 K488 更吸引我一點。總覺得雙鋼琴的必要性不強烈。

    當天的確指揮的手勢不只一次示意要第一第二小提琴音量下來一點,這我看得很清楚。我的位置在二樓中間 25 排,不算太後面。

    題外話,我曲目占比較高的是貝多芬還有巴哈。(只能跟自己比,跟大家比應該是九牛一毛)。貝多芬的音樂會讓我覺得結構明顯,還有 " 意志 " 明顯地展露,強烈的時候行雲流水是很過癮的。巴哈就完全是另外一個風格了,可能喜歡聽那時候的複音音樂吧,或者說類似賦格這樣的技巧。最近也喜歡聽蕭邦,就是好聽。還有很多大家常提的想涉略的,只是真的沒時間聽音樂。像是 schubert /schumann/brahms 都是雷菲布大全集零星的聽一聽,很想好好聽一聽更多。當然 stsd 那邊的 CD 買了買,就聽的愈來愈雜了,很多以前不認識的音樂家也都出現了,聽了還是不認識,哈哈。

  8.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9. #155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35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以小弟的經驗,想在國家音樂廳聽到各聲部以正確比例融合的聲音,請找三樓側邊包廂的位子。
    便宜又大碗....

  1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156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以小弟的經驗,想在國家音樂廳聽到各聲部以正確比例融合的聲音,請找三樓側邊包廂的位子。
    便宜又大碗....
    我一直以為側邊的位置,聲音會偏一邊
    看來「代誌嘸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12. #157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49
    Thanks
    323
    Thanked 426 Times in 121 Posts

    預設

    哈哈謝謝H大,問的人正是小弟。
    Alpha一發這張剛好我就注意到,所以馬上就入手了。
    但這張給我的聆聽樂趣仍然不太高。
    該怎麼說呢...不知道是錄音關係、還是這張不好播、抑或是曲目本身關係,
    聽起來很平面、因此導致乏味不痛快。
    同樣是鋼協,如Hortus的左手鋼協或Polymnie的蕭邦就聽起來通體舒暢
    而同張的帕格尼尼狂想曲,教授推薦的那張Lyrinx聽起來爽快多了!


    引用 作者: Higuma 查看文章
    看到拉赫想起來,之前是不是有誰在問STSD有沒有拉二鋼協??

    Alpha最近還真出了一張,剛到貨還沒上架,想嘗鮮請聯絡BOX.

    不過我個人倒是脫離了迷戀拉赫那濃郁到不行的管絃樂句的年紀.

  13. #158
    註冊日期
    2009-06-13
    文章
    426
    Thanks
    40
    Thanked 875 Times in 26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900733 查看文章
    哈哈謝謝H大,問的人正是小弟。
    Alpha一發這張剛好我就注意到,所以馬上就入手了。
    但這張給我的聆聽樂趣仍然不太高。
    該怎麼說呢...不知道是錄音關係、還是這張不好播、抑或是曲目本身關係,
    聽起來很平面、因此導致乏味不痛快。
    同樣是鋼協,如Hortus的左手鋼協或Polymnie的蕭邦就聽起來通體舒暢
    而同張的帕格尼尼狂想曲,教授推薦的那張Lyrinx聽起來爽快多了!
    那應該恭喜你標準變高了,這樣我還是推薦你想辦法搞到那張絕版的拉三吧.

  14. #159
    註冊日期
    2017-03-13
    文章
    78
    Thanks
    22
    Thanked 141 Times in 53 Posts

    預設

    亂問一下。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片子很難播,或者很難播的好,那片子容易播,不容易出問題。
    在相同的音響系統的前提下,造成片子難播好播的差異是甚麼呢?

    之前爬文,中音域,一般音響都放得好。高音和低音才是挑戰播放能力,所以很多片子為了好播,把極高頻和極低頻處理了,不管砍掉也好,削弱也好。讓不好播的部分減少,就好播了。

    以上的概念就是好播跟不好播的癥結點嗎?
    我播一些 solstice 的鋼琴,相較於其他片子,真的是不好播,至於是不是低音高音域的問題,我也不確定。
    還有 Archipel 的一兩片歷史錄音,也覺得不容易播的好。

  15.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160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earflight 查看文章
    之前爬文,中音域,一般音響都放得好。高音和低音才是挑戰播放能力,所以很多片子為了好播,把極高頻和極低頻處理了,不管砍掉也好,削弱也好。讓不好播的部分減少,就好播了。
    這是其中一點

    另外還有
    動態:動態很大的錄音,若前面以一般音量聽小音量的部份時,播到後面大音量的樂段時,有的喇叭會燒掉,例如Sostice 那張雍根的管風琴,最後一個樂章就有燒喇叭的潛力

    暫態:當大量的聲音訊息快速地接連而來時,若系統的暫態反應不夠快,容易聽不清楚,甚至糊成一片,雍根的管風琴一樣也很考驗這一點。

    高低頻、動態與暫態
    這三者,我覺得難易度是暫態=高低頻>>>動態。動態只要喇叭夠強壯,大部份的系統都可以達標;高低頻則是從訊源開始就要能讀取出夠多的高頻與低頻,才能給後端表現,而且後端也不能太差,然後空間也要有適當處理,否則頻率響應也會被扭曲,更龜毛的話,電源處理、制震、隔離電磁波、地盒…等等的手段都要用上;暫態的話,除了空間比較沒影響外,其他處理高低頻的手段,也會對暫態造成影響,而若是數位訊源,還多了一項jitter的因素要處理,光是這一點就很難搞了(看看板上的眾cat高手,有大半的功夫都是在處理這一點)

    管風琴和鋼琴的音域可以很廣、動態可以很大、也都可以在短時間內發出很密集的聲音,所以比較難播。

    另外還有音場的定位、寬度、深度、高度及空間感。在新天新地的唱片中,很有空間感的錄音,以主教頭那張為代表,對兩聲道系統來講也不容易重播,需要在夠大的空間,加上適當的擺位才能呈現。

    討論之餘,以上順便將自己目前所知的整理一下,可能觀念有不正確之處,還煩請大家指正。
    此篇文章於 2017-12-15 05:06 P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補充及修改

  17.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