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221271311319320321322323331371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201 到 3,210 共計 3768 條
  1. #3201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這樣子還說自己是無產階級!?真是欠打......
    教授打得好,我也只是個"僞裝成無產階級"的小資罷了(這和"僞裝的古典樂迷"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是覺得如果不在心態上把自己當成無產,很容易跟著大資本家一起剝削無產階級
    但這種想法,終究只是一種布爾喬亞的凝視吧(哀)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3. #3202
    註冊日期
    2018-01-22
    文章
    137
    Thanks
    399
    Thanked 170 Times in 65 Posts

    預設

    教授您好,

    小弟想請教一下, 您前篇的"今天的中壢音響室完成兩個心願"中的第二個心願中有提到"黑膠味調整法"(偏類比聲), 和先前爬文教授另一連載"走向超值而極緻的HI-FI電腦訊源"中有討論到, rendzaw研究出『巨量重覆複製法』與日本人所給的軟體來重新排列010101而產生出不同的聲音美學是相類似的事嗎?

    小弟猜測這些方式所製作出的音樂檔案, 應該是一種不可逆的EQ; 若是的話, 這些方法所造成聲音美學的走向產生了分歧, 不是與教授曾提出的"從正確的錄音來理解正確的演奏與聲音美感"有點背道而馳嗎? 小弟的問題是教授鼓勵我們要聆聽的是正確的原始錄音(譬如從新天新地購買的CD), 還是要聽這些經過後製的錄音呢?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stchen For This Useful Post:


  5. #320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een 查看文章
    教授打得好,我也只是個"僞裝成無產階級"的小資罷了(這和"僞裝的古典樂迷"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是覺得如果不在心態上把自己當成無產,很容易跟著大資本家一起剝削無產階級
    但這種想法,終究只是一種布爾喬亞的凝視吧(哀)
    再講下去,要在這裡開授社會主義思潮了!......

    如果一直看著我玩音響至今的人,會發現我一直以來最重要的音響玩法就是:『如何用最便宜的方法可以得到最大量的音樂水準?』。這種左派思潮很多人都以為會降低自身水準,卻不知道這才是源自西方文化最偉大的『科學精神』。科學的意義就是:我是偉大的科學家,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可以把最深奧的科學理論解釋到很多人都聽得懂;而我們東方文化卻是:我自認為我是偉大的科學家,啊你們這些凡夫俗子沒有我這麼高深的境界、聽不懂啦!......然後就退化成『祖傳秘方』了。

    換句話說,只有隨時注視著普羅大眾,知識才有可能變成普世客觀的,也就是才有科學精神的可能性。一但走向科學,就保證了不會只是閉門造車,而是快速從別人身上學習到讓自己瘋狂進步的知識素養。這樣子,反而才能獲得真正高水準的音響歷程。

    只可惜這種真正的左派思想在台灣是極少被實踐的......................

    引用 作者: stchen 查看文章
    小弟想請教一下, 您前篇的"今天的中壢音響室完成兩個心願"中的第二個心願中有提到"黑膠味調整法"(偏類比聲), 和先前爬文教授另一連載"走向超值而極緻的HI-FI電腦訊源"中有討論到, rendzaw研究出『巨量重覆複製法』與日本人所給的軟體來重新排列010101而產生出不同的聲音美學是相類似的事嗎?

    小弟猜測這些方式所製作出的音樂檔案, 應該是一種不可逆的EQ; 若是的話, 這些方法所造成聲音美學的走向產生了分歧, 不是與教授曾提出的"從正確的錄音來理解正確的演奏與聲音美感"有點背道而馳嗎? 小弟的問題是教授鼓勵我們要聆聽的是正確的原始錄音(譬如從新天新地購買的CD), 還是要聽這些經過後製的錄音呢?

    stchen 你問的是超高難度問題...............

    一、第二個心願中的『黑膠味調整法』是一種破壞性改變,與rendzaw研究出『巨量重覆複製法』完全不同喔!簡單來說,rendzaw的『巨量重覆複製法』是bit-Perfect的,保證010101一定完全一樣;而我的『黑膠味調整法』是完全破壞了原始數位資料了。

    二、我的確強調『正確的錄音』是唯一要件。但是,我也常常提到:『正確的錄音』之外,每個人還是會根據個人喜好而有所偏愛。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錄音與音響重播都必需是正確的小提琴,至於要播放成:耳朵貼著小提琴、還是離小提琴一公尺、還是小提琴放在教堂......那就是人主觀選擇了。但是無論如何主觀選擇,絕對不能把小提琴變成中提琴或電子樂器,也不能把蘇友瑞拉的跟Tosi拉的搞成幾乎沒差別.....這就是『正確性』了。

    所以『正確性』一詞我們稱為『方法學上的唯名論』,它本身的精確定義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找到共同承認那是絕對不可違反的正確性聽感現象?找到了,就是有『正確性』;找不到,就是沒有『正確性』。我會強烈批評市場上流行的發燒片是『不正確』的,原因就是:

    1、樂器的音色完全不正確。

    2、同一張唱片:這首有舞台深度,另一首沒有,然後你告訴我這兩首音樂都有正確的聲音舞台???

    3、這張唱片明明加上一大堆人工殘響,然後你告訴我這張唱片訴求:減少後製、沒有加料、崇尚原音重現..??

    所以回到你的問題:『黑膠味調整法』當然是不正確的,所以我認為黑膠播放是遠離hi-fi的特殊品味.....xxxxxxyyyyy...... 而『巨量重覆複製法』是正確的,但是有可能不符合我們最終的音質快感,這個開始主觀,不需要強求普遍客觀了....:)

  6.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7. #3204
    註冊日期
    2018-01-22
    文章
    137
    Thanks
    399
    Thanked 170 Times in 65 Posts

    預設

    感謝教授~~~
    小弟沒聽過黑膠, 想再請教的是所謂的數位聲與類比聲的定義是在薄聲與厚聲之分嗎? 還是可以如教授所說的"播放成:耳朵貼著小提琴、還是離小提琴一公尺、還是小提琴放在教堂"? 是因為器材與線材的關係呢? 抑或是唱片錄音佔絕大影響呢? 或者只是演奏的小提琴不同呢? 因為在新天新地購買的小提琴唱片, 絕大部份聲音都有厚度, 但少部份會比較薄一些; 抱歉, 小弟懂得太少, 想多學習一些~

    再補問一下, 您昨晚在25坪普羅住宅的音響室夢想連載回Deen
    "其實你現在可以再帶著夫人來聽看看,聲音完全與先前不同囉!保證銅管的聲音變得很不一樣........"
    這很不一樣的銅管聲音, 一定還是正確的錄音, 只是用"很不一樣"來形容, .... 如何是很不一樣的聲音,
    卻還是正確的錄音, 很是納悶~~
    此篇文章於 2018-02-01 01:38 PM 被 stchen 編輯。

  8.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stchen For This Useful Post:


  9. #3205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tchen 查看文章
    再補問一下, 您昨晚在25坪普羅住宅的音響室夢想連載回Deen
    "其實你現在可以再帶著夫人來聽看看,聲音完全與先前不同囉!保證銅管的聲音變得很不一樣........"
    這很不一樣的銅管聲音, 一定還是正確的錄音, 只是用"很不一樣"來形容, .... 如何是很不一樣的聲音,
    卻還是正確的錄音, 很是納悶~~

    關於這一點,可以從這個討論串的第3160樓開始看
    我還沒聽過是如何的不一樣,但可以想像那大概是什麼樣子
    音響升級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這種現象,就是原本該有的仍有(高低頻延伸、動態、暫態、…),但明顯變得更好聽
    大概就像3千元吉他和30萬元吉他的差別吧
    3千元吉他不會因為只有3000元就聽起來不像吉他,它就是吉他(正確的聲音)
    30萬元吉他的聲音比3千元吉他好聽,但也不會因為這樣就變成不是吉他了(正確但聽起來很不一樣)

    然後前面那些問題,看似簡單,不過牽涉的環節很多,可以寫成長篇大論呢
    有時間的話,建議可以從這個討論串的第一樓開始一路慢慢看下來
    基本上大約有一半是因為錄音、有一半是因為器材
    然後因為每個人對厚、薄的聽感不見得一致,難免雞同鴨講
    所以您可以各舉出一張比較厚、一張比較薄的小提琴唱片嗎?
    此篇文章於 2018-02-01 04:26 P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補充吉他的例子

  10.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3206
    註冊日期
    2018-01-22
    文章
    137
    Thanks
    399
    Thanked 170 Times in 65 Posts

    預設

    謝謝Deen兄;
    小弟想法也是跟Deen兄一樣, 影響因素應該頗多(譬如不同曲目, 樂手的演譯與表達等等...);
    只是沒真正聽過黑膠, 又常聽說黑膠是很溫暖的聲音, 中頻人聲表現的很好, 這是否是所謂的類比聲, 所謂的厚聲?
    相對於形容HIFI是有骨, 那把110V系統全升到220V, 教授為何不用"更有肉感"(有骨有肉)? 而是要用"很不一樣"來形容?

    另外TOSI前幾年出的幾張小提琴唱片, 小弟的聽感是Vol 1 相當於Tosi其它張唱片是明顯聲音比較薄,還有一張Alpha 271裡的小提琴的琴音也感覺薄~

    p.s.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psycho/archive/17988 這篇教授有提到"骨"和"肉"~
    此篇文章於 2018-02-01 11:00 PM 被 stchen 編輯。 原因: 小提琴薄聲厚聲聽感

  1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stchen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3207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tchen 查看文章
    謝謝Deen兄;
    小弟想法也是跟Deen兄一樣, 影響因素應該頗多(譬如不同曲目, 樂手的演譯與表達等等...);
    只是沒真正聽過黑膠, 又常聽說黑膠是很溫暖的聲音, 中頻人聲表現的很好, 這是否是所謂的類比聲, 所謂的厚聲?
    相對於形容HIFI是有骨, 那把110V系統全升到220V, 教授為何不用"更有肉感"(有骨有肉)? 而是要用"很不一樣"來形容?
    這部份還是由教授本人解釋比較好,以下則是我個人針對這兩個問題的回應:


    什麼是類比聲?基本上這也沒有精準的定義,你提到的溫暖、厚聲,確實是很多人常用來形容類比聲的用詞,所以要說那是類比聲也ok


    為何不用"更有肉感"(有骨有肉)? 而是要用"很不一樣"來形容?我想是因為那樣的提昇,不只是"更有肉感"這麼單一的形容而已,或許還可以加上更多諸如"有光澤"、"金碧輝煌"...等華麗的詞藻來形容,但畢竟我們不是在參加作文比賽,再多的形容都不如實際聽過,所以乾脆就用"很不一樣"來帶過。

    引用 作者: stchen 查看文章
    另外TOSI前幾年出的幾張小提琴唱片, 小弟的聽感是Vol 1 相當於Tosi其它張唱片是明顯聲音比較薄,還有一張Alpha 271裡的小提琴的琴音也感覺薄~

    p.s.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psycho/archive/17988 這篇教授有提到"骨"和"肉"~

    vol.1是指編號SOCD260(與鋼琴家PASCAL合作的二重奏)那張嗎?我沒有這一張,有空時再回家用新天新地的試聽檔聽聽看


    ps.那個連結我昨天還可以點進去看,今天點進去則沒文章了,中時部落格大概出了什麼問題。(剛剛點進去又可以看了)
    此篇文章於 2018-02-02 12:14 P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剛剛點進去又可以看了

  14.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15. #320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Deen 前半段的回答我完全同意,『正確』與『好聽』是兩件事,音響不夠頂級(可能要一百萬元以上!),就一定有正確性與好聽的trade-off。而我說銅管的聲音變了,是專門指:正確性保持的情況下,聲音變好聽了!也就是便宜銅管變成高價銅管、國中樂團變成巴黎樂團了.....

    引用 作者: stchen 查看文章
    [恕刪]
    只是沒真正聽過黑膠, 又常聽說黑膠是很溫暖的聲音, 中頻人聲表現的很好, 這是否是所謂的類比聲, 所謂的厚聲?
    相對於形容HIFI是有骨, 那把110V系統全升到220V, 教授為何不用"更有肉感"(有骨有肉)? 而是要用"很不一樣"來形容?

    另外TOSI前幾年出的幾張小提琴唱片, 小弟的聽感是Vol 1 相當於Tosi其它張唱片是明顯聲音比較薄,還有一張Alpha 271裡的小提琴的琴音也感覺薄~

    p.s.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psycho/archive/17988 這篇教授有提到"骨"和"肉"~
    我會建議我有關黑膠的文章你們就不要看了..... 除非你們有人玩黑膠.....

    因為那些文章都是在證明玩黑膠是遠離hi-fi的一種『特殊遊戲』,跟音樂與音響的素養與品味不但完全無關、還常常反過來破壞,所以是勸人遠離黑膠的勸世文,不玩黑膠的人當然就看不懂了....

    再者,stchen舉tosi的例子非常好!我比較不會使用『薄』『厚』來形容,比較喜歡用『骨』來代表正確性、而用『肉』來代表『好聽』或『音質』。所以上述銅管之描述,簡而言之就是先前的銅管過份地『有骨無肉』,所以會刺耳、像是廉價的銅管。換了擴大機後,就有骨有肉了。同樣是Audiomat的真空管機,我換的最頂級solfege是有骨有肉,那麼低一級的opera就是有肉而缺一點骨了。所以『骨』與『肉』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只有黑膠或任何數位轉盤的骨是永遠絕對性地輸給CAT系統,因為一個超低頻下去就完蛋了。

    至於所謂的『類比聲』,那也是一種『特殊遊戲』而不是真正的音樂音響要素。所以我使用CAT,可以任意調整出任何人想聽的類比聲、他想要什麼『類比聲』我就可以給什麼『類比聲』(其實想要什麼器材品牌聲我也可以...)。只是代價就是把兩百萬級的HI-FI性能削弱成五十萬級的..... 因此不存在什麼類比聲,那只是一種特殊的遊戲而己。

  16.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7. #3209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黑膠或任何數位轉盤的骨是永遠絕對性地輸給CAT系統,因為一個超低頻下去就完蛋了。
    我相信CAT的骨可以輕易打敗絕大多數黑膠的骨
    但連最頂級正確之黑膠的骨也絕對輸給CAT嗎?

    我雖然沒聽過高階的黑膠,但我一直"猜想"最正確頂級的黑膠和最正確頂級的CAT,若在同一個空間接上同樣的後端(例如在將軍大的音響室),其"骨"(正確性)的表現會是一樣的,而且連肉的部分也會聽起來幾乎一樣

  18. #3210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tchen 查看文章
    另外TOSI前幾年出的幾張小提琴唱片, 小弟的聽感是Vol 1 相當於Tosi其它張唱片是明顯聲音比較薄,還有一張Alpha 271裡的小提琴的琴音也感覺薄~
    我在新天新地的網站上,聽了Tosi的薩拉沙泰小提琴作品全集的第1集(socd260)、第4集(socd263)和Alpha 271的mp3試聽檔
    socd260和socd263不知道是不是同時錄的?本來想找更晚期的Tosi錄音來和socd260比較,但找不到試聽檔,就只好用socd263來比
    聽了之後,socd260和socd263我聽不出整體上有厚薄的差別,只有聽到演奏低音時比較厚、演奏高音時比較薄
    Alpha 271則是錄進比較多的空間音,所以聽起來偏薄
    不過可能因為是mp3,所以我比較聽不出差別吧。請有以上CD的人也幫忙聽聽看嘍。
    此篇文章於 2018-02-04 10:37 P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漏字:263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