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3769 條

查看主題

  1. #1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5
    Thanked 5,498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其實Karajan不是只在DG出過唱片,他在EMI也出過不少. 我有兩套他指揮柏林愛樂的布魯克納第七的版本,一套是EMI出版 (1970),一套是DG出版(1977). 兩個版本聽起來相差不大,錄音平衡上的差異多於演奏上的差異. 所以我想他的美學主導了這些錄音,而且是越來越明顯. 喜不喜歡就看個人了.
    我認為情況比 kevintran 說的還要更複雜。

    首先,卡拉揚的確會讓樂團演奏出他要的音色效果,就是樂器聲音很整齊而順耳,這個是很厲害的指揮技巧也沒錯。
    再來,不是每個樂團都可以表現他想要表現的東東,例如我有卡拉揚指揮法國樂團,一向不鳥指揮的法國樂團就沒有那麼明顯的卡式風味;而那幾個被暴君統治過的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與善於迎合指揮的英國樂團,就真的很卡式風味了。
    第三,為了唱片熱銷,卡拉揚在唱片錄音與後製用力加料動手腳早就為人所知了;動手腳的結果,就是讓卡式風味變得更MIDI化。所以音響系統比較HI-FI的人如果誤以為卡式風味很好,往往會偏好卡拉揚的早期錄音,理由在後製加料太誇張了。

    整個卡拉揚現象,就是訴說著古典音樂欣賞者從正確的『高訊息量』音樂走向『低訊息量』音樂的過程,這跟《文化工業》理論是完全密合的,所以才常常被我拿出來批判。也為了批判,所以我手上應該有全台灣最完整的卡拉揚第一版CD全套 因為有證據才能客觀論述哩!

    至於 dearflight 擔心沒有比較或總譜會聽不出來?我到覺得還好。

    只要習慣『正確地欣賞』高訊息量的管弦樂,不必比較甚至不必好的音響,就能快速辨認出這個第一次聽到的管弦樂是否是『高訊息量』的演奏了。

    我當年使用手提CD寫樂評,面對舉世最低訊息量、加料最嚴重的PHILIPS錄音,還是可以直接辨認出拉慕魯樂團是非常厲害的樂團呢!當然是因為『讀譜方法論』的協助。而你們運氣非常好,新天新地的貝多芬或莫札特之管弦樂曲聽一聽,從此就知道什麼是『高訊息量』的管弦樂了,馬上就超越了我當年的程度......

    說到這裡,我對李斯特不熟,誰幫tetsuka推薦一下?......
    此篇文章於 2018-01-02 04:45 PM 被 psycho 編輯。

  2.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