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共5頁 第一第一 ... 2345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1 到 40 共計 41 條
  1. #31
    註冊日期
    2007-05-23
    文章
    4,982
    Thanks
    2,157
    Thanked 3,874 Times in 1,491 Posts

    預設

    我是不太認同透過系統發聲來測量空間,有專門不透過系統的測量工具,我會追求空間盡可能先儘量平衡,為達到在多數位置發聲都能很平衡的傳遞到主要聆聽位,測量工具的準確度很重要,而且用意要對,因為機器是會被騙的,如果故意想方設法不依照建議測量方式來騙這台機器而得到數據上的假平衡是沒用的,這個空間在多大的音壓下還能達到這個功能。

    大家討論應該往最佳處理的高度來討論,自己喜好的調整是因人而異而沒有共識的。

    有了最佳處理方式後,而其他處理方式自然就可以向下理解。

    系統的不平衡造成的是頻段、細節放大縮小的聽感問題,空間的不平衡會吃掉訊息、突出頻段而造成聽感不平衡.......兩者的不平衡看起來一樣,不過在里子裡是大不同的,空間要先對聲音(不是系統)發出的訊息不會被吃掉或突出,這要先處理,所以空間要先平衡,系統進駐後調整的是另一階段的聽感問題。

    做空間處理來解決系統播放訊息上各頻段多或少的調整、及用空間來調整音色,雖然這個手段也能調整出符合自己喜好的聲音,但本質上是應該不對的,空間應該是要讓不同系統(差不多規模的系統)都儘量先能發出接近器材本質的聲音而設計,儘量少後端處理(細微),用意並不應該是利用空間處理來改變系統的聲音,花大錢買系統來聽空間??? 還是花大錢設計空間來聽音響???

    如果認知不對,希望有專業人士來指正這個邏輯。

  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3. #32
    註冊日期
    2008-02-03
    文章
    3,985
    Thanks
    835
    Thanked 766 Times in 585 Posts

    預設

    音響是成品好的音響品牌很多,正常的搭配質優的週邊[如電源]供給,頻響因該都是可達到相當的平衡程度。測量的第一步:先測音響發音的頻寬響度[無空間音:空間放很多很多暫時性的吸音材料],音響頻寬響度之均衡調校到滿意了。第二步:測音響在空間內發出之頻寬均衡[修整空間]來達到最接近理想的頻寬均衡[也許也有加上EQ做最後的頻寬均衡微調]。
    但是如何測?誰來測?用什麼等級儀器?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4. #33
    註冊日期
    2008-02-03
    文章
    3,985
    Thanks
    835
    Thanked 766 Times in 585 Posts

    預設 個人的經 歷

    剛開始玩測量[朋友開音響店用他器材],照測出的改善後但几乎不能聽,玩久了會有改進 測量也要注意很多原理 如人耳對低頻及高頻在小音量時聽不到[衰減] 但麥克風感應的到 所以如 45db xxdb 65db 92db xxdb 不同音壓測量 都會~~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5. #34
    註冊日期
    2008-02-03
    文章
    3,985
    Thanks
    835
    Thanked 766 Times in 585 Posts

    預設 個人的經 歷

    個人的經歷 補充
    所以測量對我們可以說是用來做[儀器歸零"建立參考點"]再依個人聽的喜愛來重新調整,如有時覺得亂了或其他因素想重新調整,就用測量先測了再調,每個聽音室一年會搞個一兩次[最多],當覺得自己聽感迷失時、兩人有不同聽感時 就 測一測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6.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999369 For This Useful Post:


  7. #35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對的,

    有需要測量嗎?:o8):^)
    測量是手段,調音是目的. 手段不只一種 :o:o

  8.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9. #36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測量是手段,調音是目的. 手段不只一種 :o:o

    測量不是手段,

    測量後的解讀及對應方案才是手段.


    調音也不是目的,調音也是在取悅耳朵.:o:o

  10. #37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測量不是手段,

    測量後的解讀及對應方案才是手段.


    調音也不是目的,調音也是在取悅耳朵.:o:o
    何主任,您真幽默. 難道您調音的目的是讓它更難聽?

    測量當然要包括解讀啊!不解讀那您量了做什麼?不會有人去照fMRI,只是為了把照片掛在牆上看吧?


    我個人認為測量和用耳朵聽一樣,是找問題的手段之一. 如何解決,是達到目的的“過程”. 發現問題的手段不同,過程/解決方案未必不同.

    1. 找問題-》2.決定解決方案-》3.實施解決方案-》4.檢查結果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對,回頭看那裡錯. 1?2?3?

  11. #38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何主任,您真幽默. 難道您調音的目的是讓它更難聽?

    測量當然要包括解讀啊!不解讀那您量了做什麼?不會有人去照fMRI,只是為了把照片掛在牆上看吧?


    我個人認為測量和用耳朵聽一樣,是找問題的手段之一. 如何解決,是達到目的的“過程”. 發現問題的手段不同,過程/解決方案未必不同.

    1. 找問題-》2.決定解決方案-》3.實施解決方案-》4.檢查結果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對,回頭看那裡錯. 1?2?3?
    如果沒有測量後的解讀及有效的對應方案,測量當然不是手段.



    1?2?3? 不也是 trial and error..

  12. #39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如果沒有測量後的解讀及有效的對應方案,測量當然不是手段.



    1?2?3? 不也是 trial and error..
    抱歉!我的見識淺薄,我是沒看過什麼“必殺絕技”啦!

    其實,不只是音響,大部份的事情不也都是trial-and-error? 問題是,您在決定“trial“時,您對它的”信心度“(confidence level)有多高?不是嗎?

    在某些狀況下,”耳聽“並不是最好的”測量“方式. 就像前一陣子My-Hiend舉辦的前級欣賞會,不少網友表示,到了第二輪,耳朵已經累了. 如果,這些網友碰巧是在決定要買什麼前級,那麼在這個時候,他們作決定的”信心度“就下降了,不是嗎?

    在量客觀數據的時候,機器在這點就站了很大的便宜,機器不會累.......客觀環境不變,您用同一個方式量,不會有兩種答案.

    您的微調,說穿了,是用耳朵測量,解讀(用腦子),調東西.

    別人微調,用麥克風測量,解讀(用腦子),調東西.

    唯一的差異是在測量的工具.
    解讀和解決方案都是後續工作,兩者完全相同.

  13. #40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抱歉!我的見識淺薄,我是沒看過什麼“必殺絕技”啦!

    其實,不只是音響,大部份的事情不也都是trial-and-error? 問題是,您在決定“trial“時,您對它的”信心度“(confidence level)有多高?不是嗎?

    在某些狀況下,”耳聽“並不是最好的”測量“方式. 就像前一陣子My-Hiend舉辦的前級欣賞會,不少網友表示,到了第二輪,耳朵已經累了. 如果,這些網友碰巧是在決定要買什麼前級,那麼在這個時候,他們作決定的”信心度“就下降了,不是嗎?

    在量客觀數據的時候,機器在這點就站了很大的便宜,機器不會累.......客觀環境不變,您用同一個方式量,不會有兩種答案.

    您的微調,說穿了,是用耳朵測量,解讀(用腦子),調東西.

    別人微調,用麥克風測量,解讀(用腦子),調東西.

    唯一的差異是在測量的工具.
    解讀和解決方案都是後續工作,兩者完全相同.

    “必殺絕技”據說就是專業測量後的設計,

    是不是必殺,我就不清楚了.


    到了第二輪,耳朵已經累了,

    是感官的疲勞,不一定是”信心度“就下降了.

    不熟悉的條件,加上多變數, 感官的判斷就受限了.

    休息可以解決此感官的疲勞.

    不過這麥克風測量再多次也沒用.



    麥克風測量只在找問題,

    麥克風測量也不能告訴您何數據是最好的.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