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共14頁 第一第一 ... 910111213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01 到 110 共計 133 條
  1. #101
    註冊日期
    2010-06-08
    文章
    69
    Thanks
    3
    Thanked 77 Times in 35 Posts

    預設

    ""我己經懷疑我與 tacan 網友您的基本聽感可能彼此不同了..""

    我想.這應該不用懷疑..應該是不同的..
    呵呵....

  2. #10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rkao 查看文章
    時間不多先聽了葛羅米歐
    首先以音樂來說
    philip呈現的技藝比較純熟
    [恕刪]
    INA的錄音非常自然
    當然也把殘響稍長的堂音也錄進去
    聽起來很過癮
    非常感謝 drkao兄如此詳細的感描述,這下子實在花你太多時間了.....

    drkao兄是採用『努力聽出每張唱片的優點』之聆聽法,所以每張唱片的特點都儘可能從好處去體會。這些聽感描述,都有其客觀性可以好好討論....:) 雖然從 drkao的答案,明確地肯定了我們兩個獨立個體之基本聽感有巨大的差異...:P

    首先還是回到我一貫的『音、樂分立』之立場:唱片本身的錄音水準、演奏技巧與 <=> 詮釋問題 兩者是得分開來看的:『philip呈現的技藝比較純熟 兩人的默契也比較一致』這段話比較像是『詮釋』的結果而非技巧;為什麼呢?

    『默契一致』是對於詮釋的評價,這部份我會先放一邊(從以下內容應該可以發現這部份我的聽感也非常不同)。『技藝比較純熟』這就有很大的分岐:那一張技巧比較純熟只有原作者知道,但是就實際聽感來說:ina的小提琴細節不但比較多(這點你也發現了),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葛魯米歐與 Tosi 一樣是可以利用弓法來改變音色的小提琴大師。例如第3秒之前小提琴主旋律的上行音符,我聽到的是『弓毛』與琴弦切垂直正切(琴弦接觸最大量弓毛)的厚實音色(這裡與phlips錄音走向一致),但是隨後的下行音符,明顯地轉弓而以偏角度拉弦(琴弦接觸較少量弓毛),所以得到『相對較薄』而且『上下弓轉折之雜音較大』的音色。這種基本音色的對比,在整首音樂中是處處精確呈現的;以本聲音範例來說中間又重新演奏此一主旋律,音色營造效果是一樣的。這都說明了這是葛魯米歐精確的演奏表情,的確是大師神技。

    但是在 philips,完全聽不到,甚至也聽不出上弓音色與下弓音色有何不同。就此聲音表現而論,philips的葛魯米歐『聽起來』是沒有弓法音色的控制能力的。

    ina的哈絲姬兒之鋼琴的確錄得較差,重點是主旋律之後承接的強奏應答:我關注的是一開始的抒情式的旋律與強奏的旋律,鋼琴的音色對比強不強烈?沒錯,phlips的鋼琴比較好聽(誠如你所描述的『鋼琴觸鍵飄逸輕柔』),但是這兩段的音色對比卻非常弱。以我的聽感經驗,是明顯感覺哈絲姬兒在phlips的控制力變差很多,不排除是錄音特性造成我的誤判....

    最後回到錄音本身,以我的音響系統而論:INA雖是MONO錄音卻有明確的『音場高度』,高度約符合我家的客廳(音響所在)。而PHILIPS則嚴重壓縮音場高度,只剩下二分之一。有可能正是因為PHILIPS太乾淨了,導致音場高度所需要的聲音細節也不見了;這對很多人也許不覺得嚴重,對我個人來說則是致命性的缺陷。

    在這個討論區我的立場比較是指出『個別差異』而非證明對錯,所以對聽感的描述如上所示。要指出的這正是我所謂每個人關注的5%通通不同造成難以有效溝通:很明顯的,drkao兄關注的聲音與我所關注的聲音完全不一樣....:)

    這個『不一樣』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選擇音響器材、決定調整方法、甚至決定音響空間......無論使用多麼客觀的方法或工具,最後永遠會根據『我們想聽的聲音』去判斷。這可絕對不是聽古典與聽搖滾得使用不同音響這麼簡單(而且是錯的),比較可能是:重視頻寬延伸還是重視平順度?重視暫態反應還是重視諧波失真?....這種等級的差異。之所以如此,當然是因為音響不夠完美所以各人有不同的妥協方向。

    因此音響討論要客觀化、有意義很簡單:『明辨彼此的基本聽感是否不同』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了。例如說,drkao兄如此聽感,那就不必測試goldwave了,Samplitude一定比較好!因為對我來說,goldwave剛好很像ina,Samplitude剛好很像philips....:) 同樣的,早知道我就不必去下載不同版本的 Samplitude 做測試了....

    雖然最後無法共識,但是這個討論是非常有意義的:讓我們知道客觀分享音響的前提是『聲音決定一切』:我們不可能『思考』全部的聲音,只能思考5%;結果我們每個人的基本聽感往往差異很大,決定了完全不同的音響走向。

    至於要不要跳脫自己的聽感限制?那是一個更艱難更主觀的議題,只能留在我自己的討論串胡說八道,有興趣的發燒友請參考我的簽名檔....

  3. #10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olo16 查看文章
    [恕刪]
    I just tried Ubuntu Studio the answer is amazing!!! [恕刪]
    謝謝 solo16網友提供的資訊,不過...救命啊!要花很多時間測試這種東東.....(sweat)

    雖然這套東東看起來非常專業,但是請恕我必需先好奇 solo16 與我是否有相同的基本聽感?也就是上一篇回應地落落落落落落...長的東東.... 先確定彼此的基本聽感相差不大,再來才能花時間去進行更多測試.....

  4. #104
    註冊日期
    2009-08-25
    文章
    295
    Thanks
    63
    Thanked 618 Times in 14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非常感謝 drkao兄如此詳細的感描述,這下子實在花你太多時間了.....

    drkao兄是採用『努力聽出每張唱片的優點』之聆聽法,所以每張唱片的特點都儘可能從好處去體會。這些聽感描述,都有其客觀性可以好好討論....:) 雖然從 drkao的答案,明確地肯定了我們兩個獨立個體之基本聽感有巨大的差異...:P

    首先還是回到我一貫的『音、樂分立』之立場:唱片本身的錄音水準、演奏技巧與 <=> 詮釋問題 兩者是得分開來看的:『philip呈現的技藝比較純熟 兩人的默契也比較一致』這段話比較像是『詮釋』的結果而非技巧;為什麼呢?

    『默契一致』是對於詮釋的評價,這部份我會先放一邊(從以下內容應該可以發現這部份我的聽感也非常不同)。『技藝比較純熟』這就有很大的分岐:那一張技巧比較純熟只有原作者知道,但是就實際聽感來說:ina的小提琴細節不但比較多(這點你也發現了),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葛魯米歐與 Tosi 一樣是可以利用弓法來改變音色的小提琴大師。例如第3秒之前小提琴主旋律的上行音符,我聽到的是『弓毛』與琴弦切垂直正切(琴弦接觸最大量弓毛)的厚實音色(這裡與phlips錄音走向一致),但是隨後的下行音符,明顯地轉弓而以偏角度拉弦(琴弦接觸較少量弓毛),所以得到『相對較薄』而且『上下弓轉折之雜音較大』的音色。這種基本音色的對比,在整首音樂中是處處精確呈現的;以本聲音範例來說中間又重新演奏此一主旋律,音色營造效果是一樣的。這都說明了這是葛魯米歐精確的演奏表情,的確是大師神技。

    但是在 philips,完全聽不到,甚至也聽不出上弓音色與下弓音色有何不同。就此聲音表現而論,philips的葛魯米歐『聽起來』是沒有弓法音色的控制能力的。

    ina的哈絲姬兒之鋼琴的確錄得較差,重點是主旋律之後承接的強奏應答:我關注的是一開始的抒情式的旋律與強奏的旋律,鋼琴的音色對比強不強烈?沒錯,phlips的鋼琴比較好聽(誠如你所描述的『鋼琴觸鍵飄逸輕柔』),但是這兩段的音色對比卻非常弱。以我的聽感經驗,是明顯感覺哈絲姬兒在phlips的控制力變差很多,不排除是錄音特性造成我的誤判....

    最後回到錄音本身,以我的音響系統而論:INA雖是MONO錄音卻有明確的『音場高度』,高度約符合我家的客廳(音響所在)。而PHILIPS則嚴重壓縮音場高度,只剩下二分之一。有可能正是因為PHILIPS太乾淨了,導致音場高度所需要的聲音細節也不見了;這對很多人也許不覺得嚴重,對我個人來說則是致命性的缺陷。

    在這個討論區我的立場比較是指出『個別差異』而非證明對錯,所以對聽感的描述如上所示。要指出的這正是我所謂每個人關注的5%通通不同造成難以有效溝通:很明顯的,drkao兄關注的聲音與我所關注的聲音完全不一樣....:)

    這個『不一樣』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選擇音響器材、決定調整方法、甚至決定音響空間......無論使用多麼客觀的方法或工具,最後永遠會根據『我們想聽的聲音』去判斷。這可絕對不是聽古典與聽搖滾得使用不同音響這麼簡單(而且是錯的),比較可能是:重視頻寬延伸還是重視平順度?重視暫態反應還是重視諧波失真?....這種等級的差異。之所以如此,當然是因為音響不夠完美所以各人有不同的妥協方向。

    因此音響討論要客觀化、有意義很簡單:『明辨彼此的基本聽感是否不同』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了。例如說,drkao兄如此聽感,那就不必測試goldwave了,Samplitude一定比較好!因為對我來說,goldwave剛好很像ina,Samplitude剛好很像philips....:) 同樣的,早知道我就不必去下載不同版本的 Samplitude 做測試了....

    雖然最後無法共識,但是這個討論是非常有意義的:讓我們知道客觀分享音響的前提是『聲音決定一切』:我們不可能『思考』全部的聲音,只能思考5%;結果我們每個人的基本聽感往往差異很大,決定了完全不同的音響走向。

    至於要不要跳脫自己的聽感限制?那是一個更艱難更主觀的議題,只能留在我自己的討論串胡說八道,有興趣的發燒友請參考我的簽名檔....

    的確
    要不要跳脫自己的聽感限制?那是一個更艱難更主觀的議題
    非常贊同

    應該說小弟與psycho兄的基本態度不同
    我喜歡欣賞音樂,我堅信每張唱片一定有他的好
    而psycho兄則耳中容不下一粒沙子

    小弟並不會著墨在如此細微之處
    弓法如何運用我並不在乎
    我會去聽整體的表現
    對我而言音樂是phrase的起伏
    是參與錄音所有音樂家的共同表現
    的確INA小提琴細節較多
    但是他掩蓋了鋼琴微弱的表情
    所以我比較喜歡PHILIP的平衡融合
    但不表示我不喜歡INA的錄音
    相對INA比較自由恣意一些
    這當中並無對錯
    只有比較喜歡誰多一些

    當然
    仍然是站在欣賞音樂的態度中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當我在聽clarinet音樂時
    卻又不是純欣賞的角度
    舉個例子
    Carl Leister是前柏林豎笛首席
    他可把所有豎笛能發出音高的音色完全統一
    他可以把舌頭練到可以斷音卻沒有舌頭
    Larry Comb是芝加哥的首席
    他充分發揮豎笛低中高音域的音色特性
    低音雄渾中音飽滿高音亮麗
    但我崇拜Carl Leister的技巧卻不太欣賞
    實在是太順了
    無論多難的樂句就是順且準
    Larry Comb要比較深得我心
    華麗且多起伏

    大多數我喜歡癱在沙發裡
    讓音樂流動
    我很懶
    音樂的主要目的就是取悅我
    哈哈

  5.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rkao For This Useful Post:


  6. #10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7. #10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再次增加一個測試,不知道 APPLE族的小葉站長會不會砍了我?因為要批 IPAD.....8)

    APPLE 一向比 PC 更善於影音,再加上 IPAD 系統單純又是 SSD,我心中想說拿它來接 USB DAC 會是比 PC 更好的解決方案,結果:

    討厭的 APPLE綁規格,什麼 OS 4.2版之後限定 USB KIT 只提供極小量電流,害我不能使用 rendzaw那台頂級 usb dac測試,只能用 KECES DA-151。
    (P.S. 而且連大多的8G隨身碟都不能用!:@:@)

    因此使用的是 8500元 rendzaw喇叭 + proton 520 + DA-151 的入門音響測試。

    結果:ASUS U80V筆電 + ITUNES < FOOBAR < IPAD 直接點選WAV檔後播放(鬼才知道叫出了什麼程式!)< ASUS + GOLDWAVE !....

    沒錯!IPAD 的硬體架構的確有利於把電腦當成訊源,但是沒想到『播放軟體』可以出現天差地遠的改變....

    差異最大的就是『動態對比』,強烈懷疑 IPAD 那個該死的限制USB電流量,是否造成動態壓縮的下場?歡迎使用 OS 3.X 版的 IPAD 發燒友驗證一下。

  8. #107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再次增加一個測試,不知道 APPLE族的小葉站長會不會砍了我?因為要批 IPAD.....8)

    APPLE 一向比 PC 更善於影音,再加上 IPAD 系統單純又是 SSD,我心中想說拿它來接 USB DAC 會是比 PC 更好的解決方案,結果:

    討厭的 APPLE綁規格,什麼 OS 4.2版之後限定 USB KIT 只提供極小量電流,害我不能使用 rendzaw那台頂級 usb dac測試,只能用 KECES DA-151。
    (P.S. 而且連大多的8G隨身碟都不能用!:@:@)

    因此使用的是 8500元 rendzaw喇叭 + proton 520 + DA-151 的入門音響測試。

    結果:ASUS U80V筆電 + ITUNES < FOOBAR < IPAD 直接點選WAV檔後播放(鬼才知道叫出了什麼程式!)< ASUS + GOLDWAVE !....

    沒錯!IPAD 的硬體架構的確有利於把電腦當成訊源,但是沒想到『播放軟體』可以出現天差地遠的改變....

    差異最大的就是『動態對比』,強烈懷疑 IPAD 那個該死的限制USB電流量,是否造成動態壓縮的下場?歡迎使用 OS 3.X 版的 IPAD 發燒友驗證一下。
    黃大的頂級DAC是指哪一台阿

  9. #10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黃大的頂級DAC是指哪一台阿
    這台啦!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8423#post88423

    雖然功能實在土到爆,但是兩萬元有這種聲音,買一台啦!買一台啦!!....... 8)

  10. #109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313
    Thanks
    58
    Thanked 58 Times in 40 Posts

    預設

    請教IPAD如何接 USB DAC

  11. #110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wu 查看文章
    請教IPAD如何接 USB DAC
    透過camera connection kit

    http://www.applelife.tw/archives/4742

  1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john925 For This Useful Post:

    wu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