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12頁 第一第一 1234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115 條
  1. #1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音域銜接實為修練正道

    筆者真正領悟超低音概念以及中高低音分音銜接訓練,是從Infinity RS-1B取代Hartley開始,也逐漸瞭解分音之困難,更反對音響迷從事不可能成功又勞民傷財的四路或五路分音方式去經營揚聲系統,直到現在,這個概念仍然沒有改變。真的,玩家能玩好兩路,即是修得正果。所謂兩路,是不管主喇叭有幾路分音,將其整個原廠設計完成的視為一路,另外加上主 式超低音視為一路。您要做的就是將這兩路銜接的天衣無縫!

    您必須反覆嘗試超低音喇叭在聆聽空間最佳擺位,分頻(高通、低通)截點的選擇,低音音量與相位的調整,看似簡單,實不容易,這時只有透過多樣參考唱片反覆斟酌,才能成功。許多初次 買音響即 買四件式揚聲系統者,其調音之所以未能成功,主要原因即在於未經分音銜接訓練,因為調音往往錙銖必究,只有靠自己,無法全賴別人。這也是筆者一直主張以小喇叭搭配超低音作分音銜接訓練,是音響調音取得License(執照)的第一步,至於能否修得diploma甚至成為master,則有待個人的才氣與努力了!


    (錄音黃金時代的傑作,如RCA Living Stereo或Mercury Living Presence的復刻片精選面世,品質不亞於(甚至超過)原壓片)

    從Infinity RS-1B四件式揚聲系統除了學得高中音屏與低音柱的銜接概念,也學得許多經驗,例如高中音屏使用的EMIT、EMIM高中音 板式(planar dynamic)單體必須以真空管擴大機推,而低音柱凹盆以晶體機推才能獲得最佳效果,這一概念也沿用到後來使用的Apogee絲帶揚聲器,甚至於Wilson Audio WATT喇叭搭配ENTEC超低音時期;例如瞭解自然低音染揚聲系統對器材或唱片評論者之重要。當然,愈精確的喇叭也愈加講究音場、音像等音響二十要的追求,也開始講究喇叭調整吹毛求疵的擺位功夫,其實這是最經濟的調音訓練正途。由於不喜歡 用似是而非的道具,也不喜歡將聆聽室東補西貼搞得像叫化屋,因此,徒手擺位也讓筆者獲得「空手道」的戲稱。在這段時間,大部分調音仍得靠LP系統作音源,倍極艱辛,因為唱頭種類多,個 也獨具,響應頻率曲線多少有異,不若CD系統的劃一穩定,加上唱頭的垂直角度或針壓、超距欠準,都可能令人白忙一場。因此,現在調音,筆者都建議以CD系統作音源,可收事半功倍效益。


  2. #12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空間與音響系統需相輔相成

    1987年,筆者遷居,聆聽室位於挑高的地下樓,二十多坪空間,讓筆者又獲得一項重要的音響調音概念。在這個空間,頻率響應達20Hz~20kHz的全音域喇叭竟然不見極低頻,低頻中段(40~80Hz)也極薄弱。由於當時RS-1B已為不用分音的Apogee旗艦喇叭取代,在此空間無論如何調整擺位都不見極低頻蹤影,只得宣告放棄,另覓喇叭。

    Wilson Audio的WATT小喇叭與ENTEC SW-1超低音的到來終於解開謎團。ENTEC SW-1無疑是關鍵,它是是由名錄音師強生教授(Keith O. Johnson)與馬丁(Demian Martin)共同設計,每聲道由三個10吋凹盆單體組成,響應頻率15~100Hz±2dB,音壓可達120dB(40Hz),自附250瓦擴大機。經過適當選擇SW-1分音器之高通頻率截點與低頻音量,反覆試驗最佳位置,最後定於WATT之前地上,橫躺並以角錐自喇叭前緣撐起,終於拾回失去的超低音!由於當時WATT尚未設計出Puppy,因此低頻中段仍有所欠 (WATT Puppy也直到2004年的第七代才具備超低頻),但是WATT加上ENTEC所展現的極度開闊音場與音像精確定位,以後到來的喇叭始終無法企及。雖然之後WATT為Duntech Prince、Thiel CS5置換,ENTEC始終扮演著不可或 的角色。



    這段經驗,讓筆者深刻瞭解大多數音響空間存在著中高音量與低音超低音量不成比例的現象,其間若無分音器讓二者重新取得平衡,就無法呈現適當的低音與超低音,也由這個觀察,益加令筆者大力鼓吹2.1或2.2揚聲系統,除非您得天獨厚,聆聽室高中低頻率夠平衡也夠容納超低音域,加上喇叭也具備足夠的超寬頻設計,方能獲得完整的音樂表達。

    1995年,在同一聆聽空間,GenesisⅡ四件式揚聲系統進駐,至今未曾因任何喇叭 搖更替(除了不得不向Alon Exotica Grand Reference巨無霸稱臣外),它的整體表現依然是「one of the Best and the Best buy」,即使進入超寬頻域、超高 態的SACD時代,它依然應付得綽綽有餘。它可以靜若處子、 若脫兔,也可以柔聲細語、氣壯山河。它的兩個低音住加上分音器與附帶的四聲道各1,000瓦∕4Ω擴大機當然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每一低音柱由四個12吋金屬凹盆組成,負責16~100Hz低頻超低頻域。類此2.2揚聲系統的設計,任何不平衡的的空間,只要能夠容納它的吞吐量,都可以利用分音器與擺位調出它稱霸一方的架勢。

    雖然筆者在音響歷程一再強調超低音,但是,筆者要特別呼籲,請勿將超低頻調到大地震的程度,不論是聆聽古典音樂或重金屬,這都是非常錯誤的樣例,設想在音樂廳聆賞大型管弦樂演奏,不論低音鼓擂擊、管風琴咆哮或八把低音提琴齊鳴,您絕對不會坐立難安如臨地震,您只會感受耳膜輕壓與褲管微風,那才是正確的超低音概念。也就是說一旦調出了低頻與超低頻,還要講求其質與量,不但不可過量,質地更要清純,也就是低頻的naunce(音調的細微差異)與dynamic( 態)要能清楚表白才屬上乘。通常若能將低頻超低頻調校成功,其中頻與高頻的調整自是水到渠成,以完整的全音域來聆賞音樂必感愉快勝任,游刃有餘。音響迷理該如此,做為音響與唱片評介人更該有此修為。


  3. #13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LP、CD都要聽

    筆者浸淫音響凡三十年,唱片與音響始終相互激盪、相輔相成,從入門到進階,不時有新領悟,也常懷野人獻曝赤忱,因此,從參與編輯「音響春秋」、「音響與唱片」雜誌,到為「音樂月刊」、「中時晚報CD評鑑」、「音樂與音響∕音響迷的音樂收藏」、「發燒天書」、「音樂時代」、「音響論壇∕美藝之聲」等報章雜誌撰稿,始終懷抱推廣與分享心理,「音響城邦」亦然。這麼多年來,筆者見識過形形色色的音響迷,追尋已故張繼高先生的「音響是手段,音樂是目的」名言者固然大有人在,追求純「音響」的更不在少數,這些,筆者都不反對,只要從玩音響、聽音樂得以怡情養 ,都有益健康。至於調音理念,大致分「日本派」與「歐美派」,另外有「造車派」則不予置評。日本派以追求音質音色為主,歐美派以再現音樂廳微型,也就是講究「音響二十要」整體平衡為主,筆者較認同歐美派,也謹守「音樂可以主觀,音響必須客觀;音色可以主觀,音質必須客觀」的信條。


    (過去風行一時的「音響春秋」與「音響與唱片」雜誌,至今仍令眾多音響迷與愛樂者懷念不已)

    至於LP或CD孰佳?筆者認為樂迷或響迷沒有也無法抗拒數位音源,除非您不想接觸新的演奏或錄音。至於嚴肅的音響迷,若從未玩過LP,此其時矣,因為錄音黃金時代的傑作,如RCA Living Stereo或Mercury Living Presence的復刻片精選面世,品質不亞於(甚至勝過)原壓片,而LP的確比CD更接近真實的樂聲。發燒有理,聆聽愉快!


  4. #14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美藝人生:序

    小葉突然來訪,希望開闢專欄。想想「音響論壇」每月兩篇的負荷,不敢冒然應允,幾經討論,擬以文存舊稿先行上場,絕大部份內容不受時光影響,若有(如開場白),將於每篇文後更新補正。

    專欄總題「美藝人生」,係筆者幾十年來的「匪類」(台語)生活寫照,到這把年紀,名利清淡了,只想以野人赤忱,將心得與人分享,歡迎讀友回應,筆者不擅電腦,能回就回,不回即虛心受教,不希望開闢筆戰。

    我的「美藝人生」包涵美樂、美術、美酒、美食等。美樂包括音響與唱片,美術涵蓋美學與藝術,美酒、美食加上旅遊歸納於品味‧逍遙,因此,希望依此細目建立次專欄。關於音響與唱片,我時常告訴入門的朋友,多聽唱片是成為調音達人的不二法門,我不時常更換器材,倒是不斷添增唱片,因此,在這專欄中,您將會看到談唱片說錄音而極少評論器材。不過,在迎進Nola Exotica Grand Reference喇叭後,也一併調整使用多年的器材,現役音響系統如下:

    喇叭:Nola (Alon) Exotica Grand Reference
    前級擴大機: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2 MKII
    後級擴大機:Audio Research VM220 x 2 (推中高音柱)
    Theta Enterprise x 2 (推低音柱)
    CD唱盤: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CD-7
    LP唱盤:VPI Scout Master
    動圈唱頭:Miyabi 47 (雅)
    唱頭前級:Aesthetix Rhea
    線材:Cello String、Siltech
    避震:Mission Isoplate、康文成墊錐

    在音響系統中,我認為喇叭最為重要,也是最艱深的藝術,左右再生音樂的命脈,因此,在下一篇就先回顧Nola巨無霸,當初Nola本名Alon,為存原貌,不予更正。雖然評論Nola當時所搭配的器材與筆者實用者完全不同,但絕不影響這對喇叭的本質特性描述,重讀舊文,溫故知新,並且,幾年來,不論件數或價錢,我仍然沒聽到任何其他喇叭可以撼動Nola的地位。

  5. #15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君臨天下–Alon巨無霸喇叭

    第一次知道康橋(劍橋Cambridge)是在學生時代國文課本裏,摘錄自徐志摩(1897-1931)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以及新詩「再別康橋」。筆者年輕習詩也是從徐氏的新月派格律詩風格入門。四十多年來,「住慣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變遷。看見葉子掉知道是秋,看見葉子綠知道是春.....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你能想像更適情更適性的消遣嗎?」「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總是幻夢地、遙遠地引人遐思。今年,因緣際會,筆者終於有趟英倫行,走馬倫敦,漫步劍橋,追尋詩人的足跡,一償魂牽夢縈的詩境,攝獲多幀康橋形影、康河浪漫,「康河柳影」是其中之一,在金黃垂柳中烙上筆者身影。



    從英倫歸來,開春雖然料峭,第一件令人驅寒開喜、興奮不已的事就是見識到Alon Exotica Grand Reference的音容聲貌與耀武揚威。這套四件式巨無霸揚聲器以前只見諸雜誌–並且2001/2002/2003連續榮獲TAS(The Absolute Sound)發燒天書金耳獎,TAS的創刊人Harry Pearson也極罕見的給予五顆星最高推薦,並採用為參考喇叭。天書給予的總評是:「這套偉大的揚聲器在各方面均具令人驚異的表現–從平順的頻率響應到動態階變,從三度空間、音像實體到自高至低音域極致之一致,從其順暢吐露的自然到純粹絕對的音樂性。」似乎類此論斷也常常在許多頂級揚聲器的評論中出現,但是,Alon巨無霸不同,絕對不同,您非得親聆身炙,無法感受什麼是真正的Grand,真正的英雄。老實說,歷年來也有許多對偉大的揚聲器蒞臨台灣,例如Avalon Sentinel、WEGG 3、Lunare 1、Wilson Audio WAMM、The Genesis I、Infinity IRS-V、Rockport等,也許是展示場所限制或是調音未達極致,從未有過令筆者嘆服,令筆者的The GenesisⅡ系統低頭的機會。這次不然,Alon驚鴻,在鈦孚朱總府第,一個嚴酷的音響空間,感受到第一次令筆者五體投地,甘拜下風的「音響」。關機三天、閉門思過,其實是回味Alon的美妙與探討Alon神勇的理由。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Alon巨無霸也不是一天頂峰的。談Alon一定得談其背後推手,Carl J. Marchisotto,這位從1973年開始從事音響設計的工程師。音響迷也許不知道Carl的大名,但是資深者一定知道Dahlquist,其DQ系列喇叭以及至今依然是分音器經典的DQLP-1(筆者用過,柯醫師依然保有),Carl即是當時Dahlquist的主要設計師與工程副總裁,在十五年間,經手設計發展DQ-8、DQ-12、DQ-20喇叭,LP-1分音器與CM-1前級擴大機。由於Dahlquis公司轉售,Carl遂與夫人Marilyn於1991年自行創設Acarian Systems 公司,於1992年春季拉斯維加斯消費者電子展中以Alon IV喇叭一炮而紅,至今,該公司已生產一系列喇叭,從一對600元美金的迷你鑑聽器到12萬6千元的Grand Reference System,同時也生產能發揮喇叭功力的線材以及擴大機。2004年春季電子展,次於巨無霸的Alon Proteus(海神)兩件式揚聲器更是風靡全場,佳評如湧,例如指揮家Roy Gussman就第一次聽到比他之前指揮的「胡桃笛鉗組曲」更為真實的聲響,西屋電子的Charles Whitener也說是向來聽過的喇叭中最佳的鋼琴聲。

  6. #16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Alon巨無霸由一對主塔與一對超低音塔喇叭組成,均高逾二公尺(84吋),主塔面寬12吋,深16吋,低音塔面寬13吋、深26吋。基本上類似Infinity IRS與The GenesisⅠ、Ⅱ,但面寬較窄更有助繞射之減低。主塔每聲道由十九個喇叭單體組成,為求取精準音像,採鏡影對稱排列,由圖示可知其兼具線音源與點音源之優點。主塔負責40Hz至4萬5千Hz頻域,低音塔職司16Hz至40Hz,這一分頻顯然比The Genesis理想。(Genesis主屏封負責80Hz至3萬5千Hz,80Hz以下歸低音柱管轄),如此設計可降低低音指向性問題,極有助於四件喇叭之擺位,因為主塔的音域已是許多頂級喇叭的全音域,擺好主塔,功成八九。主塔的低類與中低類域(40Hz至400Hz)每聲道由四個八吋鑄架低音單體以上下各二個垂直排列掌控。這種八吋低音錐盆表面以金屬鎂處理,再以天然橡膠環邊,盆中裝有純銅栓導正相位,完美的活塞反應可以維持高達5千Hz,遠高於所司之400Hz,達到絕佳衝擊與極低音染的目的。上下低音單體分別安裝於密閉隔腔,箱壁具適當阻尼以杜絕音染。



    職司最重要的中音頻域系統是由每聲道六個5 1/2吋三層鑄架喇叭單體組成,負責400Hz至3500Hz,採開放式障板方式,以優質鈷磁(Alnico)系統驅動(此種強有力的磁場可促生自然諧音結構的再生)。這六個中音單體垂直排列於上下低音單體之間,高音單體之旁。中音採雙極式(dipole)開放障板設計的目的在於排除四大共振問題所造成的機械音染,因為一般箱型中音容易造成面板共振、箱內氣流共振(產生駐波),延遲共振(錐盆聲音再傳遞現象)以及驅動器共振。但是,要在此種環境運作,就必須設計特殊的驅動器,Alon即採鈷磁方式驅動低質量的三層式錐盆,如此可結合輕快反應、極低失真與無所察覺的音染於一體,達到極佳的低電平解析力與動態變異,精確的諧音結構,優秀的瞬態反應(可明辨音樂之發聲、延續與消失而再生更完美的活生感)。

  7. #17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高音頻域每聲道由九支4吋絲帶高音(ribbon tweeter)單體垂直排列負責3500Hz至45KHz音域。由於運動質量極輕(僅0.0061公克),因此即使大音量瞬間發音亦絕無尖銳聲響;例如,如同現場音壓的鐃鈸拍擊或其他諧音複雜的樂聲,在厚重釹磁驅動體的推動下均能悠逸地再生音樂細節以及至極音壓。此外,它採用九支小絲帶而不用一條長絲帶單體的理由是較小的振膜可以獲致更精確的聲音控制,並且這是不同於Infinity IRS使用之「動板」(Planar dynamic)之EMIT,而是真正既是音圈也是振膜的絲帶,雖然成本較昂,卻可排除「動板」的板形音染。高音單體一如中音單體同樣採雙極式安裝在開放式障板上,障板也考量到將繞射減少到最低的設計。

    Alno巨無霸之低音塔的設計目的即在補足主塔16Hz至40Hz的超低頻域。每聲道的超低音塔由四個12吋高輸出低音單體垂直排列組成,每一單體各有其隔離音箱與反射孔道,驅動器採雙重7LB磁鐵以驅動極低失真音圈,使低音單體能夠作大於1 1/4吋的線性運動,並且雙超低音塔同時運作時在20Hz可以產生大於120dB的音壓。這種超低音發聲方式與Genesis的伺服校正驅動方式極其不同,因此,分頻器的設計與理念也完全不同。Alon不採取Genesis密閉式低音柱,顯然在效率方面可以取勝,不簡單的是它完全沒有一般低音反射式的箱音與遲滯。

    為了求取最佳音質,巨無霸主塔本身的三路被動式類比分音器裝在外置箱盒,如此可避免分音網路與喇叭單體磁鐵產生交互作用,也可防止機械震動,讓主塔發出更平順開放的聲音。此外,銜接主塔與超低音塔有賴另置的低通濾波器,著名的Dahlquist DQLP-1分音器即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這部主動式低通濾波器極其特別,1976年由Carl為其設計電路,音響設計名家Saul Marantz當時也在廠,他負責面板與機箱規劃。此機目的之一在提供極佳之低頻瞬間反應,不採慣用之第三或第四階濾波,而是使用三個串級提供可變性斜率分頻而不產生瞬應鈴振,在分頻點上第一個八度之斜率為6dB,第二個八度增為12dB,第三個八度達到18dB。頻率從40至400Hz可以連續變動,因此可以任人精細微調。此外,巨無霸並不採用高通濾波,因此,主塔可以全音域奔騰而讓40Hz以下自然滾降。此次,為適應巨無霸,Alon將DQLP-1升級,更換現階段最佳零組件並增加電源供應器的儲能。經過二十七年歲月,DQLP-1仍能擔綱大樑,實在是一音響奇跡。值得一提的是DQLP-1除了提供自37Hz以上連續變動截點選擇,並且採左右聲道截點與電平分別調整,因此可依聆聽空間之需微調至最佳低頻反應狀態。

    要架構並驅動Alon巨無霸至少需要四聲道(最多可用八聲道)後級擴大機,組裝完成的巨無霸,其頻域可達16Hz-45kHz,輸出自20Hz至20kHz可達120dB,主塔喇叭阻抗為8歐姆(最低7歐姆),超低音塔喇叭阻抗最低達1歐姆,主塔靈敏度為90dB/2.82volts,超低音塔為99dB/2.82volts。


  8. #18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Alon巨無霸從Exotica兩件式發展到2000年的Grand Reference四件式喇叭,三五年間不斷精進,此次引進的乃最新的SeriesⅡ。竟月來,以Ayre D-1X CD唱機與VPI TNT-HR唱盤、JMW-12.5唱臂搭配Lyra-Helikon唱頭反覆以多張參考唱片鑑賞與調整,筆者獲致以下初步的幾個印象(尋常的音響二十要已不足以闡釋其精妙):

    一、超級動態:從來未曾經驗過家用揚聲系統能一如音樂廳無拘無束的揮灑聲音,也就是沒有絲毫壓縮感覺的動態,從極細聲(ppp)到至強音(fff),不論音量多小或多大,從極高頻到超低音頻域內之樂器或人聲永遠有一如真實的動態,因此樂聲的細微變化或樂器的形體大小能保持清晰正確,不會無端誇張或變形。我們從「脈動Pulse」(New World Records/Classic NW 319)中John Cage的<The Third Construction>一曲中極低電平中敲擊樂器之細膩舖陳或是「炎黃第一鼓(Ⅱ)」(Marco Polo 8.225950 HDCD)中<龍騰虎躍>一曲中眾鼓棰在大、中、低音量不論擊打鼓面或鼓緣的鉅細靡遺、有條不紊,或從「紅色警戒」(Red Thin Line)電影原聲帶第七軌中管弦低聲呻吟而低音提琴怒吼,到「電影史詩」(EPICS)(Telarc CD-80600)之鐘鼓齊鳴、管弦咆哮、管風琴雷滾之驚天動地,Alon巨無霸穩若泰山,指揮若定,君臨天下,聆者臣服。你完全不會遺漏點滴,也不用擔心崩潰。


    「脈動Pulse」(New World Records/Classic NW 319)、「Valentino Dances」(RR-91CD)


    「炎黃第一鼓(Ⅱ)」(Marco Polo 8.225950 HDCD)、「Guem:Percussions」(Harmonia Mundi LDX 274 845)

    二、真正透明:有人常形容音場深度穿牆而出,但是在Alon巨無霸,筆者卻是首度「看」到後壁之存在,也就是說演奏者在音場內,其前後左右令人可感之氣韻而後壁界面明顯可察,這非得全頻域極平順且相位一致外,各頻域之瞬態反應要一如火石電光不可能達成。

    三、飄逸高頻:高頻飄逸許多喇叭做得到,但是還要具備足夠的能量與動態則不容易,您只要聽聽Argento的「Valentino Dances」(RR-91CD)同名曲或「Manger」中<Jazz Variants>的三角鐵,鈸等高音敲擊樂器即可心領神會。

    四、權威低頻:從低頻上段到低頻、超低頻能夠維持音像實體不潰、比例正確的喇叭真的很少,而能展現其動態細節與權威能量的更少,Alon巨無霸卻是輕鬆從事,談笑用兵。我們從「低音提琴罕珍」(Raritaten fur Kontrabass)(Ars Vivendi 2100196) 中Michael Haydn的<為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嬉遊曲>、倫敦提音提琴之聲」(The London Bass Sound)(CALA/TMCD 1068)、「被丟棄的寶貝」(風潮TCA-5243)、「Guem:Percussions」(Harmonia Mundi LDX 274 845)等隨處可以獲悉;例如不同低頻域之樂器固然清晰可辨,同頻域之眾多低音提琴齊鳴仍然條理分明就不容易。又如鼓組之衝擊,不論任何動態音量均能展現其完整形體與音樂細節以及堂韻迴響,實屬難能,而鼓動氣流、柔壓膚表之極低頻更是令人身心舒泰;透過這些唱片,Alon巨無霸一一辨到。


    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RR-96CD)


    Stuttgart Piano Trio演奏舒伯特的「鋼琴三重奏D.898 D.28」(Naxos 8.550131)、「Toshiba Professional Series Vol.1: Hearing Test Record」(LF-90001)

    五、自然音樂:發聲自然與音樂自然是Alon巨無霸另一特色。雖然傳真,並無絲毫人工鑿痕,也就是無刻意Hi-Fi,而是呈現所謂的Lifelike(如生)。這需要具備能發出自然的音樂性的能力,其實也是要拜其「超級動態」之賜。例如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RR-96CD)、弗漢.威廉斯的「一首海的交響曲」(A Sea Symphony)(Telarc CD-80588),路特的「安魂曲」(Requiem)(RR-57CD),均是演錄超絕的示範唱片,經由Alon巨無霸聆賞,彷若身置音樂廳中排,您一定會忘卻音響的存在,百人樂團與合唱團發聲自然、音樂自然,栩栩如生、妙樂仙飄。

    六、高度鑑聽:Alon雖是音樂自然,依然是明辨是非,並且無所遁形,不論音源或其他音響器材之缺失肯定無法矇蔽。例如江蕙的「台灣紅歌」已屬流行音樂錄音的佼佼者,但是其混音雖佳,人工手腳仍然歷歷在目。在此順便一提,此次能一揮Alon巨無霸之長才,Halcro前後級應功不可沒,也只有極低失真,極低音染、極寬頻域,極大動態的此類擴大機才能完整呈現巨無霸的原本面貌。

    七、大小通吃:不論是獨奏、室內樂或管弦曲,巨無霸在聆聽音量均能再生原始錄音的比例與線性,並且這是一套原始錄音動態多大、能量多鉅,您大可放心「摧」的喇叭,您不妨從Stuttgart Piano Trio演奏舒伯特的「鋼琴三重奏D.898 D.28」(Naxos 8.550131)與「神鬼戰士」(Gladiator)(Decca 467 094-2)電影原聲帶細細品聆。

    老實說,音響是要用聽的,尋常喇叭也許可以意會,但是Alon巨無霸非親身聆受無法瞭解其超越「現代最高技藝」喇叭的傑特。在一次鑑聽中,當筆者聽到「Toshiba Professional Series Vol.1」試聽唱片(LP)中第六首「鋼琴」獨奏時,當Steinway演奏型鋼琴彷若高山流水,悚然從天下降至谷地時的音階幻化與氣象萬千之敲擊時,樂器之王那種魄力、動態、音樂、聲響豈只是嘆為「觀」止,簡直就是絕響。當場,筆者關機,讓餘音繞樑,讓悸動平息。

    巨無霸抵台才短短一個月,已然有極暢順的發音,假以時日,當更圓熟。此外,鑑聽的線材為清一色的Siltech,據設計者Carl宣稱,他也有專為Alon喇叭設計,分別為高、低音使用的喇叭線Black Orpheus與Thunderbass,據說對音像聚焦、實體感、音場、動態之更上層樓有絕佳之效果,希望鈦孚也能引進,讓Alon巨無霸原貌盡現。

  9. #19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空手道調音秘笈

    在回顧喇叭之後,進入一系列的唱片錄音發展史之前,筆者認為音響迷不論是聽唱片,或是玩音響,整個系統的適當調音,極為重要。因此,在此先行介紹一篇我的「空手道調音秘笈」。

    2004年歲末,筆者觀賞了兩場音樂會,一是由流行歌后蔡琴主演的「落跑修女」音樂劇(國父紀念館),一是由日本爵士大師渡邊貞夫領銜的「經典七十年爵士音樂會」(國際會議中心)。兩場都是插電擴音演出,場內巨大喇叭密佈,音壓、動態氣勢磅礡,音樂、內涵劇力萬鈞,但是,聽在音響迷耳中,仍不免感到多所遺憾,因為前者在高音量時高頻尖銳破裂,後者在低音電貝斯狂飆時渾混不清。調音欠佳為整體演出的作品完成度大打折扣,可見音響調音之重要性與困難度,在音樂廳如此,在居家聆聽室亦然。再者,近期Nola/Alon Exotica Grand ReferenceⅡ巨無霸四件式揚聲系統進駐,挑戰筆者高難度的聆聽空間,所幸,筆者早已建立一套「空手道調音秘笈」(參考唱片),卻也花費業餘一個多月時光,反覆擺位斟酌,才得以一窺堂奧(音響論壇劉總編畢竟是能人,洞悉此次擺位之艱辛,詳情請參閱音響論壇196期「器材外燴─終於聽到好聲了!」一文),也興起野人獻曝念頭,介紹這套「調音秘笈」,相信對入門者會有所助益。在風雨如晦、世事詭譎的當下,聽音響、賞音樂仍然是最佳的慰靈劑,在到來的新年度,謹以年畫「金雞報喜‧吉祥如意」敬祝讀者諸君「調音順遂‧聆樂愉快」!

    筆者調音的最高指導原則是「順暢平衡、真切自然」(也是「音響二十要」的形而上學),手段是除了先做好音樂器材的避震外,完全以「空手」作喇叭擺位。另外一個前提是筆者不喜歡採用吸音擴散板或叫化屋似的補補貼貼而破壞聆聽空間之自然,因此儘量以傢俱或壁布、地氈、木質地板求取空間吸音與反射之適當比例(以拍掌測試立知)才方便調音

    調音初始當然要決定喇叭的初步定位。由於每個聆聽空間各有千秋,很難有一固定模式,因此,Try and Error是不二法門,當然「音響AV聖經」(劉漢盛著)書中「loudspeaker placement」條項中陳述的「擺位八法」可以作參考。筆者的簡單原則是決定你的聆聽「皇帝位」之後,先讓喇叭離開側牆與後壁,左右喇叭間距依空間大小先由2至3.5公尺擺起,並準備膠帶在地板作記號,尤其在接近臨界點更是毫釐計較。此外,還有一項認知必須瞭解,就是絕大多數的聆聽空間從超高到超低頻域之能量分佈鮮少能夠一致,因此,即使是原具全音域的揚聲系統,往往在低頻至超低頻域仍必須動用分頻,通常是再裝置獨立的超低音喇叭。也因此,多年來筆者一直呼籲採用2.1或2.2揚聲系統以求取完整的音響頻域,也獲得完整的音樂表達。在類比時代超低頻的再生即極其重要,在SACD時代,超高頻同樣深具意義。多年來,筆者不論使用BBC 3/5A小喇叭或任何巨型全音域喇叭,在筆者的聆聽室絕對少不了加上超低音,如此也獲得分頻銜接之訓練機會,但是這些都能獲得十足的音樂回報。一般而言,最好從書架式小喇叭加上一個超低音(2.1)系統開始學習擺位與調音,等到獲有心得,再從事落地式喇叭加上超低音,從一個超低音到兩個超低音,循序漸進,待累積足夠經驗,方有可能操控巨型揚聲系統。依筆者經歷,從早期Rogers 3/5A到Duntech Prince、Watt、Thiel CS-5都加上超低音喇叭練調音,因此The GenesisⅡ四件式大喇叭到來,即輕鬆愉快完成擺位調音,相伴幾近十年,直到Nola/Alon巨無霸駕臨才有「棋逢敵手」之感,無論如何,也是以「空手道」予以降服。以下,筆者將藉助秘笈唱片解說喇叭的擺位與調音,其實如果有心,每個人都可建立自己的一套「調音秘笈」,只要不懷偏見,深切瞭解「音響是客觀」這一概念。當然,如果您的喇叭不具超低頻,或是聆聽空間無法再現超低頻(40Hz以下,筆者以為至少達30Hz基音較理想),在低頻有限的狀況下,同樣可借助這些唱片求取平衡。

  10. #20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XLO/Reference Recordings Test & Burn-In CD



    其他任何標示「測試唱片」者亦可,因為我們要使用的部分是都必定共同具有且通常排在最前面幾軌,包括聲道辨識(左、右聲道)、兩聲道平衡、正相(In-phase)與反相(Out-of phase)檢測。不要小看它,這是「空手道」的第一招。依筆者經驗,許多老玩家、資深音響從業人員往往在這一步就栽跟頭,因為太簡單反而容易出誤。首先肯定左右聲道是正確的,若是相反,則須檢查訊號線或喇叭線有那一環節接錯。若無誤,則進入「正相」與「反相」檢測,這是檢視喇叭線正負極是否正確接駁的重要且必要動作。在聽到「正相」時,您應當清楚聽到解說員輪廓肯定清晰位於音場正中,在聽到「反相」時,您應當捉不住解說員的形體,聲音彷若「從天」而來。如果在「正相」時您的系統呈現「反相」現象,或是「反相」時反倒清晰,就代表您的喇叭系統相位相反,必須即刻檢查喇叭與擴大機端的正負極。在檢測正反相時,您同時可作左右喇叭間距的初步調整。因為解說員的嘴形大小、聲域寬窄可供您作調整到自認最自然的狀態,將喇叭前後移動或間距調整。一般調「正相」、「反相」都在主喇叭,若另接有主動式超低音喇叭,通常其另具連續可調相位鈕,可調整超低音喇叭的動作收斂度,端視與主喇叭銜接及聆聽室狀態而定,以自然為原則。

    充分瞭解正反相後,有時還能捉「臭蟲」,筆者即有多次在三路或四路設計的名牌喇叭箱內發現某一路喇叭線接反的現象,那是在聽「正相」或「反相」時都感覺到某部分不對勁,而外接喇叭端又確定無誤的情況下。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