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7頁 第一第一 1234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62 條
  1. #11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ashinn 查看文章
    感謝 thxman 的補充。

    吸音材的運用上圖算是紙上談兵,下圖是實際使用後微調過的狀態。一些概略性的規則是聆聽區的寬度有多寬,後方的聲學處理範圍就跟著有多寬;靠牆時耳後的吸音可以減輕舞台深度被壓縮的程度;側向的反射音受控制(衰減、延遲)的情況下是有益的(空間感、包圍感),前後的反射音通常只是干擾;兩聲道和劇院用途吸音材的覆蓋率需求是不同的;地毯並不總是帶來好的結果....


    嗯.
    一些概略性.
    然也.

  2. #12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49
    Thanks
    323
    Thanked 426 Times in 121 Posts

    預設

    周五晚上趁老婆睡了,再繼續調整擺位,

    果然如bchsieh兄在另一串文中的建議,除非喇叭能拉離背牆兩米以上,否則離牆一米內是較佳的妥協方案。

    相較之前的一米四左右,目前離牆85cm的聲音平衡許多,音場深度也能接受。

    今天一早下訂了UMIK-1 Omni-directional USB Microphone,預計下週二可到。

    在那之前趕緊預習如何搭配REW進行量測,來輔助擺位與空間處理!

  3.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4. #13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49
    Thanks
    323
    Thanked 426 Times in 121 Posts

    預設

    總算有時間來測量一下了!

    房間長寬高是3.5m*2.75m*2.35m,喇把擺位用REW Room Simulation找個比較能接受的位置如下:
    RoomSim.PNG

    麥克風放聆聽位置,朝向天花板並用90deg 修正檔。
    用REW產生的pink noise來測量,測量圖如下:
    附件 31862

    果然跟room simulation結果蠻像,50Hz and 100Hz 有大隆起。
    不過蠻意外的是Mute (擴大機打開但沒調開音量)時,環境噪音就這麼大...
    原本想說這邊是個小鄉下,音響室又在地下室,應該噪音會蠻低。

    各位前輩有沒有什麼建議呢?
    測量檔案: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AZt...ew?usp=sharing
    為了方便幫忙隔空抓藥,多拍了幾張室內配置圖

    喇叭前牆
    IMG_3194.JPG

    座位背牆
    IMG_3195.JPG

    左牆
    IMG_3196.JPG

    右牆(右門是洗衣間、左門是儲藏間)
    IMG_3197.JPG

    房間前方1/3處天花板有15公分的落差
    IMG_3198.JPG


    瀑布圖是不是量錯了,長成這樣......
    waterfall.PNG

  5.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6. #14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49
    Thanks
    323
    Thanked 426 Times in 121 Posts

    預設

    今天上網繼續蒐資料,昨天果然量得不太正確
    重新量一次,順便比較儲藏間與洗衣間兩扇門打開與關上的差異。

    黃:關門 紅:開門
    SPL.PNG

    門打開後50Hz and 100Hz的突出確實平緩些了,
    不知道是不是儲藏間的容積不小,幫忙吸收了點能量,以後就門開著聽吧!

    開門後的左右聲道,左:綠 右:藍。 由於兩扇門都在右側,而房間唯一的1/3面的水泥實牆在左側,造成左右兩邊在200Hz以下很不同
    SPL1.PNG

    開門時的Spectrogram,不知道是不是40-60Hz 和 80-120Hz那兩坨,造成大提琴部和低音提琴部合奏時嗡成一團....
    Spectrogram.PNG

    RT60,似乎都不是很理想,但開門似乎還是好些
    RT60.PNG

    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啊......
    此篇文章於 2018-04-20 10:14 AM 被 k900733 編輯。 原因: 補充

  7.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8. #15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49
    Thanks
    323
    Thanked 426 Times in 121 Posts

    預設

    這兩天都在調整與量測,能有量測輔助,調整擺位和空間時真的踏實多了,不再像盲人摸象,還可發現自己錯誤的觀念。

    比如說,原本以為聆聽位置極靠back wall,所以back wall需要大量吸音,因此就把之前買的Auralex panel大面積貼後牆。

    量測結果明顯秀出這些Panel對200Hz以下完全沒用(SPL幾乎重疊),又會讓200~2000 Hz掉下去,

    導致細節聽不清楚想開更大聲,開大聲又造成低頻更轟......

    所以全撤下來,改塞去天花板的四個牆角好了
    IMG_3216.JPG

    也調整喇叭與front wall and side wall的距離,並把聆聽位往前5cm,總算得到目前為止最滿意的聲音。

    此外,放Polymnie發的那幾張低音大提琴也不會有整個房間在共鳴的感覺。

    而且讓我很驚訝的一點是,比起之前在客廳拉出2m以上,只有舞台深度差了些,

    但細節反而更多,昨晚聽Tosi Sarasate Vol2赫然聽到了之前沒發現到的細微音色變化

    讓我很想試試如果在客廳擺到最佳位置的聲音會是如何......

    這周就先好好聽音樂,有什麼想調整的就等周末吧!

    以下是目前位置的一些量測圖
    SPL,若以1k Hz為基準,100 Hz以上總算沒有像坐雲霄飛車,一下直上峰頂接著往下跌到谷底
    SPL.PNG

    左:藍 右:綠。但左右聲道在50~500Hz的曲線還是很不一樣,不知道反映在聽感上是什麼
    SPL1.PNG

    Spectrogram
    Spectrogram.PNG

    RT60
    RT60.PNG

  9.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10. #16
    註冊日期
    2017-09-06
    文章
    2
    Thanks
    0
    Thanked 1 Time in 1 Post

    預設

    感謝你很棒的過程分享。
    針對50Hz左右的Room mode, 可以用Membrane absorber來處理。 可以DIY自己做。
    講究一點的話要用2.0mm鋼板作為震動板, 只要深度大約10公分的共振腔就可以達到50Hz的吸音(箱體尺寸要夠大,60cmX120cm)

    引用 作者: k900733 查看文章
    這兩天都在調整與量測,能有量測輔助,調整擺位和空間時真的踏實多了,不再像盲人摸象,還可發現自己錯誤的觀念。

    比如說,原本以為聆聽位置極靠back wall,所以back wall需要大量吸音,因此就把之前買的Auralex panel大面積貼後牆。

    量測結果明顯秀出這些Panel對200Hz以下完全沒用(SPL幾乎重疊),又會讓200~2000 Hz掉下去,

    導致細節聽不清楚想開更大聲,開大聲又造成低頻更轟......

    所以全撤下來,改塞去天花板的四個牆角好了
    IMG_3216.JPG

    也調整喇叭與front wall and side wall的距離,並把聆聽位往前5cm,總算得到目前為止最滿意的聲音。

    此外,放Polymnie發的那幾張低音大提琴也不會有整個房間在共鳴的感覺。

    而且讓我很驚訝的一點是,比起之前在客廳拉出2m以上,只有舞台深度差了些,

    但細節反而更多,昨晚聽Tosi Sarasate Vol2赫然聽到了之前沒發現到的細微音色變化

    讓我很想試試如果在客廳擺到最佳位置的聲音會是如何......

    這周就先好好聽音樂,有什麼想調整的就等周末吧!

    以下是目前位置的一些量測圖
    SPL,若以1k Hz為基準,100 Hz以上總算沒有像坐雲霄飛車,一下直上峰頂接著往下跌到谷底
    SPL.PNG

    左:藍 右:綠。但左右聲道在50~500Hz的曲線還是很不一樣,不知道反映在聽感上是什麼
    SPL1.PNG

    Spectrogram
    Spectrogram.PNG

    RT60
    RT60.PNG

  11.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vinjoutw For This Useful Post:


  12. #17
    註冊日期
    2007-05-23
    文章
    4,982
    Thanks
    2,157
    Thanked 3,874 Times in 1,491 Posts

    預設

    50hz可以接超低音,用超低音負責50hz以下,濾掉50hz以下給候級喇叭,100hz有低頻陷阱,你還有好大一片喇叭後墻可以利用,50hz很難用低頻陷阱。

    MiniDSP很多小機器可以用,一台幾百塊美金,聽音樂有時不用那麼麻煩,用了就輕鬆了,聽到均衡的聲音才是重點。

    也讓周邊的朋友聽習慣‘’對‘的聲音。
    此篇文章於 2018-08-21 10:13 AM 被 AndyChu 編輯。

  13.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14. #18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49
    Thanks
    323
    Thanked 426 Times in 121 Posts

    預設

    幾個月前根據Andy大的建議,找了miniDSP的DRC來試試

    真的是對於重現均衡的聲音非常有幫助!!

    周末趁三天連假把音響室整理整理,佈局也有些微調

    剛好也有時間,就對整理後的空間重新進行DRC吧!

    不過發現對之前研究的量測細節有些淡忘,

    趁這次複習後記錄下來,也可給有興趣的樂友參考

    有疑慮也歡迎討論,畢竟這些是網路蒐集資訊佐以個人經驗

    不一定正確或適合每一個人

    ---------------------------------
    Measurements

    NUK4QPl.jpg

    首先最重要的第一點measurement是listening position (LP)

    我採平時聆聽坐姿時的兩耳連線中點偏前

    因此大約就是鼻翼跟兩眼連線的交叉點吧

    第二點(P2)到第九點(P9) measurement的位置,

    每一點根據dirac圖示,選取與前一點和LP的相對位置,且距離前一點50cm

    舉例來說

    P3在LP右前方低處,在P2左前方

    那P3就選在P2左前50cm但不越過LP,高度比LP高度低25cm

    ---------------------------
    Target Curve

    JJwBfNf.jpg


    TC設定就很看個人偏好,官方也有給預設的TC

    網路上有些關於TC的討論,

    有說法是測量到的頻響圖,

    500Hz以下多來自於room effect,以上則是喇叭特性,

    因此只需校正500Hz以下以保留喇叭原音色。

    但Dirac team在某篇討論有建議到,

    人耳判斷聲音定位,很大程度來自於左右聲道的高頻(or中高頻有點忘了)音量

    若空間反射造成某聲道音量放大(如一邊靠牆另一邊開放空間),

    會損害聲音定位,因此建議全頻校正。

    最後我採用Archimago Musings部落格(推薦!)裡引用的一篇AES論文

    1kHz以下水平,接著直線下降至-6dB @ 20kHz,有最自然的聽感

    事實上此TC也讓我最滿意
    BPjWj7e.jpg


    http://archimago.blogspot.com/2015/11/measurements-digital-room-correction.html

    --------------------------
    Results

    這邊就再放些校正前後的REW量測圖囉

    SPL Uncorrected
    oVY2DiZ.jpg

    SPL Corrected
    KQhflCW.jpg

    IR Left
    th73q1M.jpg

    IR Right
    YuqKgwT.jpg

    用過DRC後真的回不去了

  15.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19
    註冊日期
    2007-05-23
    文章
    4,982
    Thanks
    2,157
    Thanked 3,874 Times in 1,491 Posts

    預設

    恭喜你加入校正一族,現代人對科技不應該還會排斥,音響不是宗教問題,大多可以科學的去解決。

    幫他加一台線性電源也會幫助聲音比較乾淨一點,不需要重新測量。

    我使用的習慣,測量一次後,之後換上新的器材或線材後,不會再次測量,因為你肯換上一件東西,一定是你覺得聲音變好,這就代表進步,你重新測量搞不好這個東西就不見了,除非動了喇叭位置。

  17.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18. #20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49
    Thanks
    323
    Thanked 426 Times in 121 Posts

    預設

    繼續紀錄一下這三個月的更動與心得

    使用DRC 以來一直面對的難題,
    就是 1) 究竟要修正哪些頻率,以及 2) 到底要設定怎樣的target curve才是中性。

    ------------------------------------

    首先就第 1) 點,原本我採用全頻校正 (Euterpe Supreme的 40-20000 Hz),
    初聽之下會很驚豔,因為聲音定位,形體,暫態真的很優秀,
    但一陣子過後我突然發現,這樣子的設定下,樂器音色的鑑別度下降了很多。
    比如下面這張,原本小提琴及鋼琴的聲音一聽就覺得應該都不是現代的樂器,有一種典雅的感覺,
    對比之下,如FUG747這張較明亮較響較輕脆的琴音就很容易辨別是現代的樂器。
    pic1.jpg

    但在全頻校正後,這種音色上的差異變小了,對音樂欣賞來說很致命。
    後來在Audio Science Review論壇爬文學習,確實也有些人覺得全頻校正後聲音較artificial
    而ASR論壇主amirm建議不要校正超過200-350Hz,他本人也只校正200Hz以下。
    因此我重新量測,由於左聲道在200-300Hz之間還有個15dB差的峰谷,
    最終決定只校正40-300Hz。
    f635d4_188bcfb726a74e82863af33232e40618~mv2.pngpic2.jpg


    ---------------------------------------------

    接下來就是頭痛的問題 2) 了,
    究竟40-300Hz這段的target curve要設定成水平(+0dB),還是down-slope?
    水平聽起來下盤蠻虛,但down-slope算不算加料?
    一樣在ASR論壇爬文,
    看下來目前主流的研究結果似乎還是Harman的down-slope curve符合人類較自然的聽感,
    這裡也有不少參考資料
    https://audiophilestyle.com/ca/revie...-r720/#science

    因此最終採用Dirac Live預設的curve (+2.3dB@40 to +1.7dB@300),
    至今聽下來應該沒有加料的疑慮,DRC on / off 即時切換也感覺不出有中低頻變多,
    但定位和形體等DRC優點都仍保留著,還蠻滿意的。

    ---------------------------------------------

    最後放一下最新校正後量測圖
    (喇叭間距1.8m,聆聽位置距喇叭連線中點2m,喇叭距側牆及背牆皆1.6m,聆聽位距後牆5m)

    40-60Hz這邊左右分開量測還好,但兩邊同時量就凹下去了,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pic3.jpg

    Dirac Live改版至v.2後反而有pre-ringing了...
    pic4.jpg

  19.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