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共2頁 12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20 條
  1. #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請大家列出自己的測試片與對應試聽重點

    :O:O:O....

  2. #2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TAS這期共7個人,列了黑膠70張、CD 70張 (每人各10張)

    他們專門用來試聽器材時用的 :)

  3. #3
    註冊日期
    2007-06-12
    文章
    4,126
    Thanks
    9,257
    Thanked 688 Times in 398 Posts

    預設 俗氣一下~~~便宜又大碗



    TAA第十八屆台灣國際HI-END HI-FI音響大展
    第二首是否大提琴會粗聲??

    第五首一開始人聲是衝出來還是稍微往上擴散感~??

    第12首低頻是否沉?量感如何??人聲質感顆粒會不會太粗

    :P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小佐 For This Useful Post:


  5. #4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很難得看到小佐說這個.....水喔

  6. #5
    註冊日期
    2007-06-12
    文章
    4,126
    Thanks
    9,257
    Thanked 688 Times in 39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很難得看到小佐說這個.....水喔
    LDS我比較利害~~~~~

  7. #6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佐 查看文章
    TAA第十八屆台灣國際HI-END HI-FI音響大展
    第12首低頻是否沉?量感如何??人聲質感顆粒會不會太粗
    這首情字這條路,我喜歡聽一開始左、中、右每樣樂器的形體感,是否歷歷在目?彷若現場?
    中央bass是否聽的出來不是只有低頻還有弦微振那稍高些的頻段?
    右側響板聽的出來堅硬厚重木塊對敲的厚實感嗎?
    手鼓聽的出來手掌拍擊鼓面那彈跳感嗎?
    潘越雲的歌聲是否聽的出來她那總是顯得有些乾澀單薄微微沙啞的聲音特質?
    整首曲子的樂器演出是否熱力四射彷若你在pub中看現場,忍不住腳跟著打拍子?

    第15,月光小夜曲,是否聽起來寧靜恬適?尤其最後段右側遠方那蛙鳴,是否讓你聯想起多年前夏夜鄉下稻田的蛙鳴聲那般恬靜悠遠?
    第二段蔡琴的歌聲中,是否聽的出來她刻意的放慢輕緩的唱?彷若她就在眼前,你看著她的嘴型與表情...

  8.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9. #7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Editor's Choice: Stereophile's Sampler & Test CD

    這張我蠻喜歡的...也蠻有代表性的
    每個Track 都寫得很清楚




    http://www.stereophile.com//features/853/index.html

  1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8
    註冊日期
    2007-06-12
    文章
    4,126
    Thanks
    9,257
    Thanked 688 Times in 39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runkenlife 查看文章
    這首情字這條路,我喜歡聽一開始左、中、右每樣樂器的形體感,是否歷歷在目?彷若現場?
    中央bass是否聽的出來不是只有低頻還有弦微振那稍高些的頻段?
    右側響板聽的出來堅硬厚重木塊對敲的厚實感嗎?
    手鼓聽的出來手掌拍擊鼓面那彈跳感嗎?
    潘越雲的歌聲是否聽的出來她那總是顯得有些乾澀單薄微微沙啞的聲音特質?
    整首曲子的樂器演出是否熱力四射彷若你在pub中看現場,忍不住腳跟著打拍子?

    第15,月光小夜曲,是否聽起來寧靜恬適?尤其最後段右側遠方那蛙鳴,是否讓你聯想起多年前夏夜鄉下稻田的蛙鳴聲那般恬靜悠遠?
    第二段蔡琴的歌聲中,是否聽的出來她刻意的放慢輕緩的唱?彷若她就在眼前,你看著她的嘴型與表情...

    寫的真棒~~~這首樂器還真的不少~~~~~~~:O:P

  12. #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8
    Thanks
    3,521
    Thanked 5,501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蔽帚自珍提出我自己的早期文章.....

    引自:『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在音響發燒友的音樂與音響體驗

    ● 音場的寬度與深度: (請參考:《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音樂美感的經歷(三)『音場方法論』之音響調整》)


      先放第14曲。一開始第一隻木管的中高音旋律,任何起碼的系統都會定位在靠近中間的位置;但是一演奏到低音域,左牆的反射音大增,樂器就會突然跑到左邊了。正確的調整下,它應該出現在『中間偏左』的『遠』處,而演奏到低音域時會更偏左則是很正常的、符合現場音樂會的聽感。

      再來的第二隻木管,它的定位是在第一隻木管的『前方』之『近』處,兩者的前後深度關係從頭到尾都必需一致。

      再來的第三隻木管,是在第一隻與第二隻的『右』邊,而且應該是在中央偏『右』的『近』處。

      最後是雙簧管,是在音場的極右邊,定位在『遠』處。

      上述的左、右、前(遠)、後(近)定位關係都準了,可以再用兩首曲子確認:回到第四曲,剛開始應和小號的應該是『長笛』的極高音域,定位在中央偏『左』處。再來變大聲時,極高音是『短笛』,定位在『更左邊』。

      這時立刻轉到第七曲,第七曲一開始的主旋律之高音就是短笛,你會發現其定位與第四曲的短笛應該在完全相同的位置。短笛主奏時以低音管進行對位旋律的伴奏,再來是長笛主奏而由豎笛以對位旋律來應和;這時你會發現長笛的位置與第四曲一開始的極高音長笛是一樣的,而豎笛在中間左右。於是,快轉到3:00,這時開始了最美麗的豎琴與獨奏大提琴的伴奏,再加上豎笛令人陶醉的主旋律;這時會發現豎笛的定位與剛開始擔任位旋律時是一樣的。


    ● 音場的高度: (請參考:《從『神聖空間』看到音樂與音響之對話》)


      『神聖空間』的音響體驗如下:當右聲道出現人聲時,會發現從『左』聲道聽到『右聲道』的人聲投射到左邊反射而出的殘響,隨及又聽到『右聲道』出現『左』邊投射到右邊反射而出的殘響。然後,整體殘響是先在音場之前左右迴響,環繞不己一直延申到音場的後方與上方。

       此時可以進行『音場高度』的鑑識:如果音響空間之音場的『高度層次』不足,這張唱片就只能聽到『固定高度』的聲音空間,充滿左左迴盪的殘響。如果音場的『高度層次』足夠,這張唱片就可以聽到左右迴盪之外,螺旋式一直往『上』升,讓音響室突然有往上衝破天花板而出、高度拔高了一層樓以上的錯覺。


    ● 高頻的正確性:

      使用以下三張不同錄音特性的大鍵琴唱片來鑑識高頻的正確性:



      這張 Cassiopee廠之 Aimee Van De Wiele 演奏郭德寶變奏曲大鍵琴版,論音樂詮釋是我心目中本曲目第一名盤。但是這張唱片極端地不錄任何空間殘響,完全只錄直接音,造成超高頻不夠正確的音響系統播放這張唱片會有音質乾躁的不適感;在經驗中,全新音響如沒有充份地『run-in』,播放這張唱片都是必死無疑。如果音響系統的高頻夠正確,這張唱片應該是音質飽滿而圓潤,只是缺乏『神聖空間』的音場效果。



      這張 alpha 廠 Frisch 演奏郭德寶變奏曲大鍵琴版與上述唱片完全相反,錄製了非常豐富的空間殘響。結果在『音場深度』不佳的音響系統,會造成『把空間殘響誤解成樂器本身的音箱共鳴』的『美化』效果;也就是說,任何音響無論好壞,都會覺得這張唱片很好聽;但是正確的音響,可以正確呈現一台大鍵琴在堂音豐富的神聖空間迴盪著大鍵琴音;相對的錯誤音響,只能聽到一台『很好聽』但是『撥弦餘韻比豎琴還要誇張』的錯誤大鍵琴音。



      這張拉摩的大鍵琴音樂與我在《首次經驗大鍵琴的音樂美感》一文提到的唱片是完全相同等級的大鍵琴唱片,無論演奏與錄音都是上上之選。神聖空間的感動沒有 alpha 那麼可怕,卻比 Cassiopee 好非常多。音場有一定水準的情況下,卻可以呈現比第3張更超越的『直接音』,忠實表現完全真實的大鍵琴音。所以當音響正確時,將可以同時聽到又高又深的神聖空間,與歷歷在目的一台真實演奏的大鍵琴。最超絕的錄音藝術,還是只能在 Solstics/Fy 才能得到。


    ● 中頻的正確性: (請參考:『聖桑《管風琴》交響曲之錄音藝術與音樂賞析的問題』)



    『......《管風琴》交響曲第二樂章一開始便有獨特的音色設計:從慢板的速度開始,管風琴由一個音增加成四個音;分別是和諧的三度和聲與五度和聲,帶出兩部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完全相同音高的主旋律。管風琴隨之出現不和諧音程的伴奏,並呈現呼應主旋律的對位旋律。

      很明顯的,管風琴是『伴奏』,不是『主奏』;管風琴的和聲是『嘈雜』的(因為不和諧音程),不像弦樂部主旋律是完全相同音高的大合奏那麼『純淨』;而且弦樂四部是完全相同的音高,會共鳴出非常強烈的『重量感』。所以管風琴的音質音色聽起來將比不上主旋律的弦樂聲有那麼強的『重量感』,而且這一段是最明顯的範例。 ....』


    ● 低頻的正確性: (請參考:《從古典音樂之唱片錄音談音響系統的『音質』》)



    『......播放上述唱片第二曲直到 2:40 處:小提琴出現的同時,就敲下第一聲定音鼓,第二聲則是定音鼓加上低音大提琴撥弦。2:44 時,出現大鼓、定音鼓與低音大提琴的超低頻合奏音色;要強調的是由於沒有該曲目的總譜,前述樂器與音色皆以音響系統的聆聽經驗為準。重點在於大鼓極為低頻之『極低頻的擴散效果』:中央(可能略偏右)極遠處傳來一聲極低頻大鼓,由點而面擴散到整個音響室的三D空間。....』


    ● 真實的小提琴聲音:

      一般像樣的音響系統,播放小提琴一定都很『好聽』;問題是,真實的『小提琴聲』必需該難聽就要難聽,該好聽就要好聽;換句話說,很多經典的美聲小提琴唱片,很可能被錄音修飾到完全不真實了。

      我拿來當錯誤示範的就是據說一張好幾仟元的第一版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PHILIPS 1958的立體聲錄音。



      相對的正確錄音(或正確轉錄)是這張 INA 出版的同演奏家類似曲目唱片,1957 MONO 錄音。



      結果當然是天差地遠!PHILIPS 真的很好聽,可惜加料嚴重導致小提琴音非常虛假;相對的 1957 mono錄音在完全不加料的唱片製作下,小提琴聲音與 PHILIPS 相比完全是不同的樂器(知道相差多大了吧?),而現場感與活生感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其實買不起、買不到舊版CD或LP的網友根本不必擔心,音響既然是科學,當然只有進步沒有退步;唯有商業化考量的音響『市場』或唱片『市場』才有可能退步。因此,終究會有極佳轉錄的唱片或新一代高水準的演奏家問市,只是我們要先學會『慧眼識英雄』。

      有趣的是,如果音響錯誤,往往會覺得 PHILIPS 比 INA 好聽,但永遠不會得到如臨現場的真實感;這更說明了前者扭曲聲音訊息的目的是『為了討好錯誤音響而犧牲了真正的聲音』。


    測試音響系統的『動態對比』之錄音藝術鑑識法

    ● 第一要求:

    Harmonia Mundi France 出版的波麗露舞曲
    Orchestra: 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
    Conductor: Jean-Claude Casadesus


    這個版本是至今為止唯一錄音與演奏雙重夠正確的唱片,它忠實地讓音量由弱到強:即使是中間有木管大合奏之後再來一段單一銅管獨奏,指揮家仍然控制著整體音量是後面大於前面。

    因此它可以檢驗音響系統整體的『動態對比』夠不夠正確?夠正確,播放這張唱片『一定是』前一段比後一段小聲。如果發生後一段反而變小聲,那就是你的音響系統有某個頻段不正常凸起或陷落。

    再者:一開始的長笛很小聲,最後的結尾卻是震破耳膜。調整你的音響之音量,直到覺得一開始長笛夠清晰、音色夠變化的音量大小。OK,不要動音量,直接跳到結尾.......如果這時沒有失真(耳膜震破不算),萬歲!你的音響系統之『微動態』與『動態對比』雙雙過關!....

    但是這張唱片還沒有達到最頂級的全頻段不壓縮,所以還有下一個判準。

    ● 第二要求:

    TIMPANI 1C1117 皮爾奈管弦樂集之《聖方濟修會的面貌》的第三曲
    樂團 Orchestre national de Lorraine
    指揮 Jacques Mercier


    在我前文提到(4:39)是唯一全頻段最大聲之處,如果覺得到此高潮之前有那段音樂的超低頻比這段強,別懷疑,你的音響系統承受不住這個(4:39)的全頻段 動態,造成『超低頻被高頻吃掉』的聽感。

    很奇怪的,高頻居然會吃掉超低頻?我猜想是,高頻動態承受不住而嚴重失真,造成高頻音量過大,從而遮蔽了超低頻之聽感。而發生這種失真時,鐵定整體的音量感覺會比無失真時小很多,從而造成『動態對比』不夠正確。

    ● 第三要求:(你真的要自找麻煩?:P 要通過這個要求,全套音響系統至少也得三百萬元以上 :O )

    SOLSTICE/FY 之 雍根管風琴交響曲第四樂章


    直接播放第四軌(第四樂章)的最後,那幾聲保證大到震破耳膜的『鈸聲』,同時有極低頻的管風琴與大鼓,鈸聲有沒有吃掉這兩個極低頻?這是判準一。

    第二判準,這個結尾當然是本樂章最大聲之處。如果樂章一開始的『鈸聲』加樂團加管風琴大合奏,居然沒有比最後結尾小聲,那當然是音響系統整體的『動態對比』不夠正確....:P :P

    ( 好啦,我承認我的四十萬元系統通不過這個要求...... )


    最後:玩CD玩到像我這麼瘋的,還是會覺得搞錄音正確的CD比較好玩....

  13.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4. #10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